<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2006年西藏政府工作報告

首頁 > 

公務員

 > 西藏

 > 2006年西藏政府工...

2006年西藏政府工作報告

西藏十一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摘要)

--2006年1月12日在區八屆人大五次會議上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

過去五年,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全國的大力支援下,緊緊依靠西藏各族人民,開拓創新,團結奮斗,勝利完成了“十五”時期的目標任務,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進入了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

狠抓第一要務,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西藏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117.8億元增加到250.4億元,連續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高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十五”末,西藏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2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倍多;進出口總額突破2億美元,比“九五”末增長53.8%;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445億元和180億元,是“九五”末的3.07倍和2.23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2億元,比“九五”末增長67.9%。經濟總量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突出結構調整,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我們始終堅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了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轉變,現代產業建設開始起步。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總產量穩定在95萬噸左右,繼續保持了糧食基本自給。青稞、牦牛、白絨山羊等特色農牧業和勞務輸出成為農牧民增收的兩大亮點。第二產業質量和效益均有新的提高,工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4%、23.8%。到2005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預計達到57.0%,比“九五”末提高了10.8個百分點。旅游業收入達到19.3億元,游客人數超過180萬人次。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分別增長了74.1%和5.2倍。積極爭取投資,基礎建設步伐加快。我們始終堅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努力激活民間投資,建成了一批對經濟增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項目。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89億元,是“九五”時期的3倍。“117項目”、40周年大慶等重點工程項目,絕大多數已建成并發揮效用。西藏公路通車里程達4.37萬公里,其中黑色路面3288公里,比“九五”末增加1倍。青藏鐵路開工建設并提前全線鋪通。航空運輸快速發展,林芝機場開工建設。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50萬千瓦,新增15萬千瓦。基本實現了“縣縣通光纜、鄉鄉通電話”。積極引導投資向農牧區傾斜,重點實施了通路、通電、通水和農田草場水利、游牧民定居等建設項目,解決了8185戶、4萬多游牧民定居和58.8萬農牧民飲水困難問題,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注重統籌協調,社會文明不斷提升。

我們始終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農牧區為重點,按照優先發展教育、創新發展科技、急需發展衛生、加強文化建設的要求,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西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十五”期間,社會事業累計投資達40.6億元,是“九五”的7.5倍。“普六”任務基本完成,40個縣通過“普九”驗收,54個縣通過掃盲驗收,青壯年文盲率由39%降至1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初中階段入學率和高中階段入學率分別提高了10.1個、43.3個和17.3個百分點。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科普宣傳和科技培訓加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新建鄉鎮衛生院445個,改擴建縣級衛生服務中心42個,農牧區衛生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了西藏農牧民。新建縣綜合文化活動中心33個。以“三大重點文物”為主的文物維修保護工作明顯加強。

“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84.87%和85.97%,分別提高了7.14和9.84個百分點。高度重視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生態環境保護得到加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得到重視。審計、統計、新聞出版、體育、氣象、人防、地震、婦女兒童和殘障人事業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強化體制創新,改革開放穩步推進。我們始終堅持“框架一致、體制銜接”的原則,不失時機地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了發展活力。“兩個長期不變”為主的農牧區基本政策不斷完善,草場承包經營責任制進一步落實。農牧區稅費改革和綜合配套改革進展順利。初步放開了糧食購銷市場。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向前推進。推行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采購等制度。積極推進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和社會領域的改革。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取得階段性成果。把開放作為加快發展和維護穩定的結合點,以對祖國內地的開放為重點,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45.3億元,是“九五”時期的7倍。中央和國家機關、對口支援省市、國有大型企業無償援建項目1081個,投資達44億元,西藏與內地經濟、技術、文化、人才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

立足創業富民,人民生活明顯提高。我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圍繞農牧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著力改善群眾生活,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8411元和2075元,比“九五”末分別增長了30.4%和55.9%。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的增長。農村恩格爾系數下降了19個百分點。累計投入扶貧資金14.72億元,完成扶貧搬遷2.5萬戶、15萬人。認真落實就業和再就業優惠政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全部實現再就業,五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6.4萬,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實現了“兩個確保”,做到了“三條保障線”的銜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實施了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制度。建立了特困群眾的生活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小城鎮建設和農房改造力度,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共同團結奮斗,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我們始終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大力宣傳《民族區域自治法

我們始終堅持為民、務實、清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深入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依法行政能力增強。主動加強與人大、政協的聯系,積極辦復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建議。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推進。深入開展“四五”普法,公民法制觀念明顯增強。五年來共制定政府規章39件。成立了自治區發展咨詢委員會,促進了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勤政廉政建設、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執法監察、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等工作扎實深入。人才培養、引進、調整、穩定、使用等工作得到加強。推行了公務員公開考試錄用、領導干部公開選拔和任前公示制度。大力加強公務員的教育培訓,公務員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剛剛過去的2005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劃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之年。在這一年里,西藏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為“十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們突出農牧民增收這個首要任務,堅持創業富民,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組織、引導和擴大勞務輸出,有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突出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抓兩頭促中間,優先發展優勢地區、優勢產業,大力扶持邊境地區、艱苦地區,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突出農牧區這個重點,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增加農牧民免費醫療補助,提高“三包”經費標準,促進了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突出改善群眾生活這個根本目的,堅持以人為本,建立特困群眾生活和醫療救助制度,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西藏繼續保持了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良好勢頭,繼續保持了社會局勢日益穩定的大好局面。預計,西藏生產總值達到250.4億元,比上年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1億元,增長13%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自產產品出口達到3187萬美元,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4;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

這些成績的取得,既為“十五”時期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又為“十一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十五”時期,我們堅定不移地抓發展,經濟社會從加快發展走向跨越式發展;我們旗幟鮮明地抓穩定,社會局勢從基本穩定邁向長治久安;我們注重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人民生活從絕大多數貧困群眾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向整體過上小康生活邁進。目前,西藏正處于歷史上發展和穩定的最好時期,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十一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十一五”期間,西藏總體發展環境比“十五”時期更加有利。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和中央關于進一步做好西藏發展穩定工作的意見,為繼續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特別是中央支持、全國支援的力度不斷加大,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為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的光輝歷程,為進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各族群眾謀跨越、奔小康的愿望日益強烈,加快發展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局勢正在從基本穩定走向長治久安,保持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有一個好的社會環境。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大好形勢,十分珍惜歷史經驗,十分珍惜寶貴機遇,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乘勢而上,又快又好地推進跨越式發展,促進社會長治久安。

“十一五”時期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和穩定兩件大事,確保西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確保國家安全和西藏長治久安,確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一根本指針。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把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艱苦奮斗相結合,繼續保持經濟較快增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建設步伐,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注重發展社會事業,走符合西藏實際,具有區域特色的生產發展、生活改善、生態良好、資源節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西藏進程。

必須始終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加大投入力度,引導農牧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促進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必須著力實施“六大戰略”。整合資源,集中力量實施好基礎設施先行戰略、特色經濟發展和優勢資源轉化戰略、開放帶動戰略、科教興藏和人才強區戰略、適度集中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根據“十一五”期間的形勢和任務,今后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繼續保持“十五”時期西藏生產總值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較快增長的態勢,力爭西藏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到2010年西藏人均GDP與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進入全國中等行列,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在本世紀中葉同全國人民一道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基礎設施繼續完善,產業建設取得突破。以教育衛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居民消費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改革開放步伐進一步加快。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萬元GDP能耗控制在國家規劃指標以內。反分裂斗爭機制進一步健全,社會局勢更加穩定。和諧西藏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十一五”規劃《綱要

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十一五”時期的任務,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是: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心中裝著群眾,遇事想著群眾,凡事為了群眾,采取一切辦法,舉西藏之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廣大農牧民過上現代文明幸福生活。

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繼續完善農牧民增收政策,優化農牧業結構,充分挖掘農牧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非農產業,積極培育勞務經濟,逐步構建農牧民作為投資主體、經營主體、受益主體“三位一體”的長效增收機制。扶持鄉鎮企業和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規模,帶動農牧民增收。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培育市場營銷主體,扶持農牧區經紀人隊伍。加大組織引導、技能技術培訓、信息服務力度,促進農牧區富余勞動力轉移和就業。

切實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擴大財政對農牧區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積極引導援藏資金、項目向農牧區傾斜。整合資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設通電、通路、通水、通訊及社會事業等農牧區基礎設施。到2010年,所有鄉鎮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基本解決農牧民用電問題,消除無電鄉(鎮)、無電村,基本解決農牧區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實現鄉鄉通郵、村村通電話。加快實施以農房改造、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力爭經過5年努力,使全區80%以上的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引導群眾崇尚科學文明,追求社會進步,促進農牧民轉變傳統觀念和生產生活方式。

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進一步引導資金項目向“三農”傾斜,建立穩定的農牧業投入增長機制。著眼于保護和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施提高糧食單產行動計劃,確保糧食品質得到提高,繼續保持糧食基本自給。加強農田草場基本建設和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加大農牧業綜合開發力度,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項目,提高農牧業防災抗災能力。強化政府提供公益性農牧業服務職責,加強農牧業科技隊伍建設和農牧民技能培訓,建立健全農牧業技術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農產品市場、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等農牧業服務體系。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牧業,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水平和效益。

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增加投入,“整鄉推進”扶貧開發,提高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因地制宜,大力開展定點扶貧、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扶持和引導農牧民從事旅游業、特色產品加工業等非農產業,提高脫貧致富能力。繼續深化農牧區改革。全面落實和完善“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草場公有、承包到戶、自主經營、長期不變”政策,探索建立農牧業經營新機制。扶持和發展農牧區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改革對糧食生產和農用生產資料的補貼辦法,加大補貼力度,完善補貼方式。建立良種推廣補貼機制。建設動物防疫體系,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深化農牧區稅費、農牧區義務教育體制、強化鄉鎮服務職能等綜合改革。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發展能力

綱要中“十一五”時期的任務時強調,堅持基礎設施先行,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啟動和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強建后管理運營,進一步改善發展條件。

上一頁[1][2][3][4]下一頁

著力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公路建設為重點,統籌發展鐵路、航空、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建設四通八達、安全通暢、經濟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整治改建青藏、川藏、中尼、滇藏、新藏等干線公路,基本建成瀝青路面。加強省道及區內環線建設,加快縣通瀝青路和鄉村公路建設,力爭80%以上的縣通瀝青路。推進口岸公路和國防公路建設。加強鄉鎮客運站臺建設。完善青藏鐵路配套工程。加快建設林芝—拉薩—日喀則鐵路。建設阿里機場,大力發展區內支線航空運輸。加快建設格爾木—拉薩輸氣管道和拉薩—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輸油管道。

抓緊完善綜合能源體系。堅持以水電為主,多能互補,集中與分散供電相結合,加快電源和電網建設步伐,力爭到2010年西藏電力裝機容量和建設規模達到120萬千瓦。開工建設巴河雪卡、巴河老虎嘴、雅江藏木、拉薩扎雪等一批重點電源項目。積極推進農牧區水電開發,因地制宜開發太陽能、地熱、風能發電。實現林芝電網與藏中電網聯網,實施農網建設和改造工程,完善城市供電網絡,提高供電能力。根據自治區政府與有關能源開發企業簽定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快開展雅魯藏布江和藏東南“三江”流域水電資源開發規劃和前期工作,積極推進“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建設。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興建旁多、拉洛和江北等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搞好農田草場水利設施建設,形成較完備的灌溉體系。加大現有灌區改造力度,積極開展節水灌溉。強化管理,保護和利用好水利設施,提高運營效率和效益。以大江大河為重點,加強流域綜合治理。

繼續推進城鎮防洪工程建設,提高防洪標準。推進信息化建設。以固定通信網、移動通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互聯網等通信基礎網絡建設為重點,構建大容量、高速率、高質量、高可靠度的統一基礎信息傳輸平臺。加快寬帶通信網、新一代互聯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建設,促進三網融合。以電子政務網絡、應急管理信息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等建設為重點,積極推動西藏的信息化進程。加快農牧區郵政、電信設施建設,逐步拓展行政村通郵工作,改善鄉村通信條件。

“十五”時期積累的寶貴經驗

五年來,西藏各族人民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團結奮斗,創造了宏偉的業績,譜寫了無愧于這個偉大時代的輝煌篇章牎這是中央親切關懷和全國人民無私支援的結果,是自治區黨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西藏各族人民團結拼搏、共同努力的結果。

“十五”建設成就令人鼓舞,實踐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體會到: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進跨越式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西藏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體現,是指導我們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的強大思想武器;

——牢固樹立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的思想,堅持實干興藏、創業富民,是我們凝聚人心、執政為民的根本途徑;

——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高舉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偉大旗幟,鞏固發展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是實現跨越式發展、長治久安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中央的無比關心、全國的無私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艱苦奮斗,是建設團結、民主、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堅強后盾和強大動力;

——高度關注民生,把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牧民收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不斷改善群眾生活,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今后工作中需高度重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西藏仍屬于我國欠發達地區,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還有較大差距。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有待改善,增收任務艱巨。基礎設施依然落后,產業建設剛剛起步,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不強。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公共服務水平急需提高。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工作壓力不斷加大。人口與生產要素分散,建設和管理成本高。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關聯度和市場化程度比較低。生態環境脆弱,建設和保護任務繁重。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公務員和其他人才隊伍素質與跨越式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達賴集團的干擾破壞,仍然是影響西藏穩定發展的主要因素。一些地方、部門服務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亟需改進。對以上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