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冬,巫溪人董永才家門前來了一位聾啞婆婆,老董把她迎進門,噓寒問暖、送衣煮面,老人也掏出身上的“角角錢”和討來的百家飯給董家。老人在董家住下了,且一住就是11年。時光流逝,董家人和流浪老人相互扶持、相互安慰,走過了一段漫長的歲月,直到分別之時,他們才意識到相離已是那么艱難——
2月16日晚,重慶市巫溪縣通城鎮清泉村三社村民董永才一家,和往常一樣圍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聯播。令一家人感到驚訝的,是主持人開場語結束后,第一個就播送了董家義務贍養聾啞陌生老人11年的新聞。
“我想婆婆了,啥時候去看她啊?”董家的小孫女董桂欽從電視里看到了熟悉的婆婆,扭過頭問家里的長輩。董家人都看到,這個7歲小女孩的眼里,分明閃著淚花。
這是一個長達11年的收養故事,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善良、慈悲和感恩;同時,11年的相濡以沫,流浪的老人已經成為收養她的人家重要一員,親情,已經成為他們之間割舍不掉的紐帶。
巫溪
村民董永才收留流浪婆婆
“嘿,你找哪個啊?”2003年一個冬日清晨,54歲的董永才走出家門,看到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太太在自家的大石盆里洗手。
喊的第一遍,老人似乎沒聽見,董永才便大著嗓門喊了第二遍。
這一喊讓老人回頭了,她沖著董永才笑了笑。
“婆婆右眼花白,嘴里只看得到三顆牙齒。”董永才至今都能清晰地回憶起老人的笑容,盡管她頭發凌亂,衣服也臟兮兮,但笑得特別干凈。
董永才說,正是這一抹笑容,讓他放下戒心,把老人扶進了家中。
時值寒冬,老人衣著單薄,身體瘦弱,一雙小腿因長途跋涉腫得碗口一般粗,雙手凍得通紅。董永才和老人比劃了半天,才知道這是一個聾啞老人,一只眼睛失明,已在外流浪了許久。
后來,老董到廚房給老人煮了一大碗面,見老人飛快地吃完了,他就又到廚房煮了二兩。老董至今都感到非常驚訝:“那一頓,婆婆足足吃了6兩面”。
填飽了肚子,老人將隨身背篼里的東西翻出來給董永才看,里面只有一個桶、一根板凳、一口小鍋、一把鐵勺、3件破爛外套,還有大約10斤米。隨后,老人又從兜里摸出一個小煙盒,指著上面的字問老董。董永才這才知道,老人不識字。
“不能讓婆婆繼續在外頭流浪了。”當晚,董永才與老伴商量后,一家人收留了老人,給她洗了澡,換上干凈衣服。
奉節
張家老母走失 一家人深陷愧疚
在外流浪的老人遇上了好人家,安穩地在董家住下了,但百公里之外的張家人卻仍處煎熬之中。
2003年8月的一個清晨,張明芝老人到云陽看望女兒女婿后準備回奉節兒子家中。像往常一樣,女婿孫敬順把她送到了云陽縣平安鎮汽車站,遞給她一張寫有“在巫溪縣文峰鎮下車”的紙條,看著老人上了大巴車,就回家了。
如果一切順利,老人坐“節節車”,十小時左右就能夠到達奉節縣平安鄉天臺村的家。然而,十多個小時過去,張明芝卻沒有回去,老人的一兒一女都慌了。
隨后的半年中,女婿孫敬順一直處在深深的自責中,他不斷地反問自己,當初為什么不把媽媽送回家。
張家的兒女和親戚全都開始了尋找。他們趕到巫溪文峰鎮以及云陽、奉節周邊,貼尋人啟事,托人打聽,然而始終如大海撈針,沒有任何線索。
兩三年的時間里,張家人總共發了幾千份尋人啟事,均石沉大海。
漸漸地,張家人失去了信心,周圍的親戚朋友也開始默認張明芝已經去世。每年春節,張家的團年飯都會為母親擺一副碗筷。再后來,兒子張世凡家蓋了新房,仍舍不得推掉過去媽媽住的舊房。
付出
董家用務農的收入供養老人
巫溪。面對這位不知姓名、不知年齡、更不知是哪里人的流浪老人,董永才打算先收留她過冬,然后再慢慢幫她尋找家人。
老人與董家人同吃同住,身上穿的是董永才老伴的衣服。四五天后,老人的雙腿漸漸消腫,執意要離開董家。她比劃著,意思是要出去繼續一邊乞討,一邊尋家。
董永才和老伴、二兒媳幾次挽留,都勸不住老人,只得望著她慢慢走遠。
但僅僅兩周后,老人就回來了。
董永才又一次把她迎進家門,見她臉上臟兮兮、雙手凍得通紅、小腿腫得和剛來時一樣,心里說不出的難受。
老董摟住老人的肩膀,此時,滿面滄桑的老人作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她伸出右手,攥著一疊零錢,要遞給董永才。
“她把所有的錢都給我了,但這些錢全是角角錢,連一張五角的都沒有啊!”董永才顫抖著聲音說,老人一定是走投無路,信任他們董家人才回來的,“我絕對不能再讓婆婆出去流浪了,我要把她當媽一樣養起”。
然而,11年前的董家算不上富裕。老董的三兒一女全都不在身邊,家里的年輕人只有二兒媳唐大鳳,流浪老人就只能靠董永才老兩口務農的收入來供養。
盡管日子不寬裕,但董家讓老人吃穿不愁,董永才和老伴還時常給老人添置新衣新鞋,并且在一樓為她騰出一個專門的臥室。
時間久了,董家人和聾啞老人越來越像一家人。他們之間甚至產生了一套自創的手語,能夠進行簡單的交流。
“我把手伸到嘴前晃兩下,婆婆就曉得吃飯了。”老董說,到后來,家里人比比劃劃的,婆婆基本都能搞懂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回報
一粒粒討來的百家飯要煮給董家小孫子吃
老人也總在想辦法回報董家人。
有一天,老人追著老董的老伴李國桂,比劃著要她拿出自己流浪時討來的10斤大米,煮給小孫子吃。
李國桂當時就紅了眼眶:“這些米,是婆婆在外面不知受了多少苦,才一顆一顆討回來的啊!”李國桂說,當地有句老話,吃百家飯的娃兒不易生病,“婆婆是把我們當家里人看了”。
還有一次,小孫子不小心打爛一個碗,二兒媳唐大鳳準備責罵小孩。沒想到,一旁的老人抄起拐杖,狠狠地往唐大鳳的小腿上打了一棒,然后把孩子摟在懷里。
那一棒,讓唐大鳳的小腿痛了好幾天,但心里卻甜絲絲的。她知道,老人把她的兒子當親孫子在疼愛。
“哪怕我們自己苦一點,也不會把好東西藏著掖著,我們絕對不會虧待婆婆。”董永才說。
一位流浪的老人,一個并不富裕的農村家庭,在經歷了一次次微小的感動之后,做好了一起生活一輩子的打算。
董家的兒女雖然在外,但都支持父母的善舉。用董永才的話來說,他的兒女欣然接受,從此贍養起了三位長輩,給家里寄生活費從來都算了流浪老人的一份。
逢年過節時,董家人走親訪友也會帶上老人。小輩們給長輩發過年錢,也會給婆婆一份。
每次發的過年錢不多,只有一兩百元,但老人總是顫抖著手接過,然后默默地掉眼淚。“婆婆是想家了。”董家人都明白,此時,他們會圍到老人身邊,告訴她,董家就是她的家。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