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說的“國考”,正式的說法應該是,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招錄公務員考試公共科目的筆試項目。
“國考”只考《申論》和《行政職業能力測驗》兩門,考試一天結束,但其“相對”難度,可能并不輸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論壇):2011年國考共提供崗位1.6萬個,但報名考試并通過資格審核合格的141萬人,平均競爭比達到88:1。
2011年“國考”已于前日開考并結束,報考考生連續三年突破百萬,“熱度”不減。但有一個新現象:據上海媒體報道,上海地區考生出考率在86%左右,缺考率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加約3至4個百分點。山東、河南等地也出現類似情形。
當然,百萬考生中也有人選擇繼續“死磕”,這次不行,下次再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理想。
棄考者:競爭者太多
前日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張凌(化名)棄考了。這原本應該是她第三次參加公務員考試,對即將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的她而言,這次也應該是最重要的一次。“放棄的原因有很多。”張凌說,語氣中并沒有惋惜的意思。
她所報考的民政部某崗位共有1700多名考生報考,“1700比1,這概率和中彩票一樣。”張凌說,“我對考上基本不抱希望。”她的專業是社會保障,這次能夠報考的崗位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都有基層工作經驗的限制條件。她報完崗位后和同學一說,發現大家“不約而同”地報考了同一個崗位,“完了,一起做炮灰吧。”她的同學當時開玩笑說。
她棄考還有一個原因,是要跟隨男朋友到上海工作,“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去北京。”
但她現在每天都還在堅持復習公務員考試,“讀書看報做真題,上午兩小時,下午兩小時,晚上上網投簡歷。”她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為什么?因為還想參加上海公務員考試,而且不少事業單位、企業的筆試題和公務員考試題有些類似。
在張凌看來,報考公務員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常規動作”,她身邊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考過好幾次,“一般是本科畢業考一次,研究生(論壇) 畢業考一次,加上地方公務員的考試,大家都身經百‘考’了。”張凌說,“我們最擅長的,也許就是考試。”
本科畢業的時候,張凌報考了廣州邊防檢查總站,進了面試,卻卡在了體檢上。研究生二年級的時候,張凌以本科學歷報考了浦東干部學院,那是“考著玩,積累考試經驗”。上周日的考試應該是她學生生涯最后一次“國考”,她卻放棄了。
以后還會考嗎?“那要看以后的工作狀態和發展前景了……”她始終認為公務員是個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尤其在養老和醫療方面很有保障,這也許是眾多應屆生對公務員考試趨之若鶩的重要原因。
堅持者:屢敗屢戰已五次
26歲的王卓(化名)已是第五次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了,“考得不太順手,覺得題目深了,尤其是數學題。”
第一次“國考”,是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本科畢業后;第二次,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研究生一年級;第三次,研究生二年級;第四次,研究生三年級;第五次,工作4個月內,上周末。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是為了第四次的“練兵”,盡管那次考得不錯,但仍有10分之差。
盡管有考生在微博中調侃地表示樂觀:“不考個十次八次的,怎么對得起‘國考’這么高的頭銜?”但真實世界中,王卓覺得,考了若干次的人生多少有些灰暗。
明年還考嗎?目前王卓的打算還是考:“再考兩三回吧。我現在住在單位宿舍,每天傍晚6點下班就能備考,想讀多晚讀多晚,同屋的哥們關系鐵,不會介意。”
究竟為什么要考?“為了穩定的工作,也和我穩當的性格相符。”但現在的工作不也是挺穩定的事業單位嗎?“現在工作在郊區,生活不是很方便,不太理想。”記者再追問:即使“國考”通過后,不是也可能被派往郊區工作嗎……
王卓終于道出內心的真實想法———“還是有官本位的想法吧。”
王卓來自河北某縣城,家里人都支持他參加“國考”。高考成績在縣里名列前茅的王卓,本科成績很不錯,臨到畢業,為了“雙保險”,他一手準備考研(論壇) ,一手準備“國考”。“國考”失敗,研究生倒是考上了,不過,由于英語差了一分,他被調劑到了不太喜歡的專業。這堅定了他繼續“國考”、當公務員的計劃。
如果耗費同樣的精力發奮工作,是不是也很有可能發展得不錯呢?王卓說,這個問題,最好的朋友也與他談過幾次,但他還是決定堅持考公務員,只不過,在堅持的同時盡量不耽誤工作。
他今年8月剛工作,現在還處于熟悉業務的階段,因此上周末的這第五次“國考”,忙得壓根沒時間準備。下一次,以及下下次呢?王卓說,他會制訂嚴格的學習計劃。
“我還是希望兩者兼顧,當然,我也知道這很難。”
過來人:公務員只是份工作
現在回想2009年報考公務員的經歷,小未(化名)還覺得那只是件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畢業時恰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招聘市場一片慘淡,輔導員都急了,特別開會要求大家都去報名,畢竟報名費只要100多元,卻多了一個選擇。”
更重要的是,“像我這樣的中文研究生,27歲,女生,自己向往的企業幾乎看都不會看你一眼,就算你來自好大學又怎樣。”在小未看來,正是越來越缺乏安全感的學生,一點點把“國考”捂熱了,“當時,我們全班都報了名。”
對那些缺考學生,小未覺得很好理解,“除了一心要走公務員這條路的,當時大多數人在其它方向的努力一個都不少:網申,宣講會,招聘會,加上寫畢業論文,隨時可能找到新的方向,于是棄考而去。”小未覺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對考試主力軍應屆畢業生來說,真正安心備考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少,大多數人都只是試一試,“既然如此,也可以不試。所以別看新聞報道說某崗位動輒報名錄取比例千分之一,其實真正有實力的可能也就十來個。”
聽小未說自己當時的考試成績,確實不錯。她報考的崗位,報名人數上千,錄取7人,她考了第三。但以她自己的話說,“我的經驗沒啥借鑒價值。11月底考試,10月中旬才買好書,參加了學校的一個輔導班,講了兩天我才搞清楚公務員考試是怎么回事,后來基本每天保持3至4小時看書時間,持續一個月。”小未笑著說,“當時流行啥也不準備的‘裸考’,我們這樣的算是‘比基尼考’,稍做準備,匆忙上陣。”
對自己的成功,小未的總結是“考試策略得當,加上有些運氣成分”。筆試中,她直接將自己的最弱項數學一筆帶過,將自己有把握的部分做足。面試前,沒上輔導班的她又認真在網上學習前輩經驗,面試時雖然按規定要回答的五道題,她只答了四道,但最終還是被錄取,“順利得有點超乎預料。”小未說。
最終,全班僅有小未一人考上了這份人人羨慕的國家公務員崗位,“當時很多人都眼饞,但如今一年半已過,回頭再看,當時落榜的同學發展得也不錯。”小未說,“說實話,我希望大家都能對公務員和公務員考放平心態。公務員也只是份工作,和其他上班族一樣,都是一個大機器里的一顆小螺絲釘。它沒有些人想得那么好,當然也沒那么糟,甘苦自知吧。”
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