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選擇,反正這輩子都將從事教育工作,這也是杭師大給我打下的最深烙印。”任教于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級中學的李燕青日前回母校時說道。這位當初入學時對選擇教師職業還心存猶豫的女孩,如今已是“情有獨鐘”。
杭州師范大學前身為1908年創立的“浙江官立兩級師范學堂”,后更名為“浙江省立兩級師范學校”。1978年,學校開始招收師范專業本科生,2007年定名為杭州師范大學,2017年成為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歷經了百十年辦學歷史。經過幾代師生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奮斗,今天的杭州師范大學秉承“勤慎誠恕,博雅精進”的校訓精神,長期堅守“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辦學特色,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門類齊全、培養體系比較完備的地方綜合性師范大學。
春風化雨,推進“師德育人”
4年前,杭州師范大學普師1955屆秋三甲班的23名耄耋老人回到母校,為他們60年前的班主任方天培教授過90歲生日。其中就有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朱雪丹。她動情地說:“杭師3年,給了我們一個靈魂、一個自尊、一個人生的夢。”
堅持“立德樹人”、推進“師德育人”,一直是杭州師范大學近年來著力實施的一項重要工作。學校開展“思政論文”理論熏德,樹立“榜樣力量”以德引德,以多載體多形式幫助當代大學生“立德”。
很多大學生對撰寫思政論文感到為難,而這件事情在杭州師范大學已經實行了整整20年。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余龍進介紹說,為了提升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從1999年開始,學校社科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前身)就嘗試開展學生思政論文競賽。雖然沒有專門做過宣傳,但每一屆杭師大的學生都記得這個賽事。“這是他們青春記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說起同學們對思政論文競賽和紅色之旅的感情,余龍進不無得意,“今年春天,學校還打算邀請歷屆論文競賽一等獎的校友回母校敘舊。”
2017年7月13日,年僅26歲的校友陳瑩麗因病離世,而1個月前,她還堅持帶病準時出現在講臺上。她的事跡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浙江省領導專門對陳瑩麗的先進事跡作出批示,她被追授“最美溫州人”“師德楷模”稱號。杭師大政社學院成立“瑩光支教小分隊”,將在每年暑假赴大荊鎮鎮安學校開展支教活動,將陳瑩麗所熱愛的教育事業繼續下去。
“學校專門成立了師德師風宣講團,經選拔的老師,將以自身多年從教的經歷給各專業的學生開設專門講座,這也是學校師德師風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校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搶抓機遇,創建經亨頤學院
作為該校老校長,我國著名教育家經亨頤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和“與時共進”的改革主張曾開一時風氣之先。如今,經亨頤的塑像靜靜地佇立在杭州師范大學的校園里,仿佛注視著這所綜合性高等師范院校的與時俱進。
足以告慰先生的是,作為杭州市重點打造的高等師范院校,杭師大在向綜合性大學大步邁進的同時,師范類專業仍作為該校的傳統優勢給予繼承發展。
早在2010年,杭師大得風氣之先,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門啟動“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舉全校之力,創立經亨頤學院,成為國內唯一一所專門培養優秀師范生的榮譽學院。
學院以經亨頤先生命名,是繼承杭師大百年師范教育傳統,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教改實驗特區。學院遵循經亨頤先生“人格為先、五育并舉”的教育思想,以培養“寬厚的文化涵養、精神的學科底蘊、卓越的教育素養、開闊的國際視野”的優秀教師和未來教育家為目標。
實行“優秀博士學長制”與“一線名師師徒制”,重視通識課程與實踐教學,推出公益學分和誠信考場……這塊試驗田在不斷探索中尋求卓越教師培養之路。
英語專業的李燕青在專業課較為集中的大三年級一周撰寫3到4個英文報告很正常。期末的時候一個星期要寫4篇課程論文,外加做1個學年論文的初稿。在這樣的“壓力”下,英語專業的寢室很少在凌晨1點前熄燈。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習,李燕青還學習了現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中文專業的課程,以及高等數學、統計學等通識課程。“很多同學對這樣的課程設置很不理解,但在申請香港大學時,我就懂了。這些看上去‘沒用’的‘雜學’派上了大用場。”李燕青說,“正是這些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養成,讓我在與世界頂尖大學的申請者比拼中勝出。”
學院外聘名師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教研員姚雪飛感慨:“有師傅帶著,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以藝潤德,傳承百年美育
“非先去社會心理上腐爛之穢膜不可。其法如何?莫如提倡美育……”1913年,經亨頤在《全浙教育私議》中強調。在他的倡導下,以李叔同、姜丹書等為代表的早期藝術教師,大膽創新,敢為人先,為學校留下了寶貴的藝術教育財富,也為中國近現代藝術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而這種“陶冶精神、健全人格、修養身心”的育人理念給這所學校歷屆辦學者以極大的啟示,弦歌不輟、綿延至今,在百十年的辦學過程中不斷充實。
一件讓杭師大學生難以忘懷的事情就是“大胡子”老黃和他的戲劇。“流霞劇社”“話劇節”“年度大戲”“畢業大戲”一直是該校師生津津樂道的話題。中文系教授黃岳杰用話劇承繼前輩的美育傳統,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社團指導,在一屆屆學生的心中播撒戲劇的種子,他們的學生又將種子播撒到了中小學課堂。“畢業10余年了,當年讀書的校舍已經不在,但老黃在哪兒,母校就在哪兒。”現在浙江傳媒學院工作的中文系校友杭瑛如是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學校專門增設了一個特殊的部門——公共藝術教育部,承擔全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學生藝術社團輔導、推動學校人文藝術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等任務,致力于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學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推行鑒賞與實踐并行,面向師范專業和非師范專業各開設了17門通識教育選修課。其中,師范類學生要求學滿4個學分,也就是至少要選修2到3門藝術課程。
而每一名學生都必選的“藝術導論”課,則由“藝術概論”“書法導論”“美術導論”“音樂導論”“舞蹈導論”五個專題組成,分別由相關專業教師以講授和表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這些課程深受學生們的喜愛,甚至出現1000余人同聽一堂“藝術課”的盛況。“老師在‘舞臺’上一邊講課,一邊寫書法,近千名學生在臺下屏息凝聽,這樣的‘奇景’大概也只有我們杭師大才有吧。”大三學生蔡佳迪回憶起兩年前的課程依然感嘆。
“自建校以來,藝術教育就是學校的辦學特色。從早期的李叔同、豐子愷到如今‘人文學堂、藝術校園’的提法,杭師大的校園文化中處處體現著這份以藝術滋養品德的做法。”校公共藝術部相關負責人說。
“之江西、西湖濱,桃李一堂春。”杭州師范大學已走過了110個春夏秋冬,在新的時代,這所百年老校將繼續努力創新,培養師范人才,弘揚美育文化,為我國深入探索卓越教師培養模式和規律,提高我國教師教育質量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