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一考生報考重點藝術院校落榜后以招生工作存在欺詐、歧視為由與名校對簿公堂事件引發熱議。其實,每年招生考試結束后都不乏考生對錄取結果存疑,但因此狀告報告院校的情況卻并不常見。孰是孰非尚難以定論,但一個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是,這種現象因何而來,今后又如何避免。
作為名校,報考者眾多,經常受到關注是正常的。作為報考者的考生,當感到自身權益受到侵犯,用法律手段進行維護也無可厚非。招錄過程是否正常合理本不難厘清,但當問題必須訴諸法律手段進行解決時,除了多幾分尷尬,也意味著院校與考生之間的信任就此垮塌。
事實上,近幾年媒體曝光的高校招生錄取工作中的烏龍事件不少見,見微知著,這也間接導致了考生對院校信任的逐步缺失。比如在2017年碩士研究生考試中,中國傳媒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一道占比25分的考題出錯致使考生無法作答,盡管事后校方及時做出回應,做出了“對試卷出錯部分‘不計分值’,多出的分值重新安排在卷面其他題目上”的決定。但事后還是有公眾就學術嚴謹問題提出質疑。面對疑問,高校不應回避,自證清白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招錄流程更加公開透明,考生是高校口碑最好的締造者,解除考生疑問的同時,社會公信力也就此樹立,何樂不為?
此外,高校公開透明招考流程的必要性在于還原事實真相,正確引導輿論走向。其實,除了起訴名校以外,考生通過微博等自媒體手段痛訴高校招考”黑幕“更是屢見不鮮。同樣在2017年的碩士研究生考試中,微博一篇題為《讓世界的不公平,在你面前低頭》的文章得到了廣泛轉發和評論,輿論甚至出現一邊倒的情況,考生長篇描述了在整個招考錄取過程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到底是考生維權心切描述過于主觀,還是事實如考生所述充斥著虛偽不公?高校不應默不作聲,如果并非事實,這個黑鍋自然不能背,如果果真如考生所述,那么社會也需要一個交代。
考生較真沒有錯,維權總比抱怨好。激烈的競爭壓力下,讀書是改變命運的好方法,但當發現唯一的上升通道被阻塞了,他們自然想方設法獲得應有的重視和尊重,要不然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