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此次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陳瑞就是這200多萬分之一,在她看來,考研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本科學歷不值錢了,必須得繼續深造。”一項調查顯示,來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調查群體中,76.71%的受訪者表示已參加過研究生考試或打算考研。
如果說高考是許多人不可繞行的“獨木橋”,考研則是畢業生多元化、個性化選擇中的一種。 “考研族膨脹”猶如一面鏡子,折射出大學畢業生出路的同質化和單一化。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建構了一個復雜的等級系統,為了在學歷金字塔上“更上一層樓”,許多大學生趨之若鶩地參與到考研行列之中。
考研作為一種社會流動的渠道,不僅可以讓考生們實現地理上的遷徙,還可以提升文化資本,讓大學生在就業市場、婚戀市場更有吸引力和競爭力。許多第一學歷不夠理想的大學生,渴望通過考研來改變“出身”;即使本科就讀于211、985高校,依然有不少大學生希望通過考研來增加學歷“含金量”。
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學歷歧視已經成為一種見怪不怪的常態。為了應對學歷歧視,一些人身不由己地參與考研。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一些崗位學歷要求的“水漲船高”原本是一種正常現象;只不過,一些并不需要研究生學歷的崗位,也人為地抬高了門檻。這些崗位往往是求職者渴求的“好工作”,很多畢業生擠破腦袋都想進去;為了優質就業,求職者不得不去給學歷“鍍金”。
這是一種尷尬的現實,這也是一種糾結的處境。“考研族膨脹”、研究生人生逐漸攀升,師資建設和教學卻又“慢了一拍”,導致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下滑和學歷含金量的降低。于是,“第一學歷”的含金量又逐漸提升,那些渴望通過考研來改變“出身”的人們依然會遭遇形形色色的學歷歧視。
在招聘的過程中,用人單位難以在短時間內對求職者進行精準、全面的評估,學歷的符號價值就凸顯出來。可是,學歷并不等同于能力,那些擁有光鮮的學歷的年輕人,并不見得契合用人單位的需要。只有用人單位扭轉“學歷情結”,“考研族膨脹”才會得到“降溫”。
澳大利亞的大學為畢業生頒發兩個證書,一個是學位證書,一個是能力證書。畢業生拿到兩個證書去就業,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能力證書,因為能力證書是學生大學生活的一種過程性評價,學位證書更多的是一種結論性評價。學位證書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應試能力的體現,能力證書更多的是一種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體現。只有改變“唯學歷論”的價值認同,跟風、從眾考研的人數才會降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