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入考研復習的倒計時沖刺階段,政治應該是小伙伴們重點把握和復習的科目了。政治的知識點多而雜,我們需要用一些線索將這些知識點進行串聯。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一下政治史綱的重要知識點線索,幫你輕松搞定史綱部分的復習。
1925年1月 黨的四大 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的思想。
1927年8月7日 八七會議 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毛澤東闡述了“槍桿子里出政權”。 中國革命從此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轉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集中解決了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從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工農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 1935年12月 瓦窯堡會議 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規定了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具體政策;決定將“人民共和國”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 提出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政策。 1937年8月 洛川會議 制定全面抗戰路線,通過《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
(1)《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于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2)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后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的群眾運動。 1938年 六屆六中全會 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全會基本糾正了王明的右傾主義錯誤,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中的領導地位。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黨的七大 正式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1949年3月 七屆二中全會 提出迅速奪取全國勝利的方針;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和主要途徑;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
1949年9月21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規定新中國的國體和政體;規定新中國的基本民族政策;規定新中國的經濟工作方針;規新中國外交工作的原則。 《共同綱領》在當時是全國人民的大憲章,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 1950年6月 七屆三中全會 確定了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會議制訂了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戰略策略方針,就是不要四面出擊。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黨的八大 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在經濟建設上,大會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陳云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要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水平,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十一屆三中全會 全會沖破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會議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這次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
毛澤東著作線索
時期 | 時間 | 文章 | 內容 |
大革命時期 | 1925 |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 | 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
1926年9月1日 | 《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 | “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 | |
土地革命時期 | 1928年10月和11月 | 《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 | 明確地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征;同時還科學地闡述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與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分析了處于白色政權包圍環境中,農村革命根據地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
1929年10月 | 《古田會議決議》 | 明確提出了糾正主觀主義的問題。 | |
1930年1月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在此文中進一步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這篇文章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初步形成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 | |
1930年5月 | 《反對本本主義》 | 闡明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即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的重要性,提出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和“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的重要思想,表現了毛澤東開辟新道路、創造新理論的革命首創精神。這篇著作,初步界定了中國共產黨人思想路線的基本含義。 | |
抗日戰爭時期 | 1935年12月25日 | 《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 | 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系統地解決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問題。 |
1937年夏 | 《實踐論》和《矛盾論》 | 揭露和批評了黨內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錯誤,深入論證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科學地闡述了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為抗日戰爭的到來做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 |
1938年5月至6月 | 《論持久戰》 | 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一方面,日本是強國,中國是弱國,強國弱國的對比,決定了抗日戰爭只能是持久戰。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國,發動的是退步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失道寡助;而中國是大國,進行的是進步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在國際上得道多助。毛澤東還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即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其中,戰略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最關鍵的階段。 | |
1938年 | 《論新階段》 | 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 | |
1938年11月 | 《戰爭和戰略問題》 | 明確指出:“共產黨的任務,基本地不是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進入起義和戰爭,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鄉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從此把經過長期武裝斗爭,先占鄉村,后取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作為革命道路確定下來。 | |
1939年10月 | 《發刊詞》 | 總結了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出“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三個主要的法寶”。 | |
1939年12月 |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和總路線的基本內容。還提出“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依據”觀點。 | |
1940年1月 | 《新民主主義論》 | 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 | |
1941年5月、1942年2月、1942年2月 | 《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整風運動) | 1941年5月,毛澤東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整風運動首先在黨的高級干部中進行。此著作對實事求是的科學含義作了馬克思主義的界定。1942年2月,毛澤東先后作了《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的講演,整風運動在全黨范圍普遍展開。 | |
解放戰爭時期 | 1945年 | 《論聯合政府》 | 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所作的的政治報告中,進一步把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與黨的基本綱領聯系起來,進行了具體闡述。 |
1948年4月 | 《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 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內容,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 |
1949年6月36日 | 《論人民民主專政》 | 明確指出,人民民主專政需要工人階級的領導。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而主要是工人和農民的聯盟,因為這兩個階級占了中國人口的80%-90%。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他指出,我們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于國計民生而不是有害的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團結民族資產階級。但是民族資產階級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要的地位。 | |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 1956年4月25日 | 《論十大關系》 | 報告概括提出了十大關系。這十大關系圍繞一個基本方針,即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其中,在論述中國和外國的關系時,毛澤東提出了“向外國學習”的口號,強調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不能一切照搬。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進一步指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為我們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和確立,適應了國家迅速發展經濟和文化的迫切要求,有利于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成為黨和國家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學進步的指導方針。《論十大關系》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標志,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經濟方面(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導方針,為中共八大的召開作了理論準備。 |
1957年2月 | 《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 第一,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主要有:在政治思想領域,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在物質利益、分配方面,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對科學文化領域里的矛盾,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對于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矛盾,實行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前提下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 |
第二,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獻。它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發展,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