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題模版六:毛中特+馬原(政經)——科學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聯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模版一相同
例題
“十一五”時期資源節約方面的主要指標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挑戰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出何種要求?
是什么: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包括生產實踐、科學實踐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實踐具有客觀現實性、是能動的、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實踐是社會關系的基礎,人的存在方式。
怎么講:我們應該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自然界的一部分,實踐使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遵循客觀規律為前提,人與自然應協調發展;自然界有其客觀規律,人類可以在遵循和認識客觀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發展的目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如果不遵循客觀規律為所欲為,必將受到自然的懲罰;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我們應該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我國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怎么干:調動三個積極性,四點行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注重經濟發展的效益和質量,加大轉變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式和力度;依靠科技進步,加大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式和力度,開發新能源、可持續能源;控制人口增長實行計劃生育,綠化改善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大環保法制、宣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