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會母校即興演講50分鐘特祝賀地大登山隊珠峰登頂成功>>
“您撥打的電話不在服務區。”一個上午,撥打了3次,看著一撥一撥前來祝賀的人,聽著聽筒里禮貌的提示音,楊世春喜憂參半,喜的是女兒陳晨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登頂珠峰,憂的是上山容易下山難,女兒何時能安全下山?
5月19日,陳永文的女兒——中國地質大學戶外專業研究生一年級學生陳晨,成功登上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她創造了數項紀錄,成為國內首位登上珠峰的在校女大學生。
登頂之后陳晨電話一直不通
父母的心總是靜不下來
3月19日,陳晨從武漢出發,準備登頂珠峰。陳永文每天都找別人借報紙,關注女兒的最新進展。
直至前天,女兒成功登頂珠峰,陳永文已2個月未見到女兒。
“昨天一早,有人給我打電話,說陳晨成功登上去了,我這才知道消息。”陳永文說,3月18日的夜,他覺得特別長。他從報紙上知道,這一夜,女兒就要開始挑戰珠峰。女兒會成功嗎?女兒會安全回來嗎?擔心、期待、糾結,夫妻倆輾轉反側,一夜未眠。
“上山容易下山難。”盡管女兒成功登頂,但下山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昨日一早,夫妻倆反復撥打女兒電話,始終未打通。
“這說明女兒還沒有下山到達大本營,不然她肯定會打電話給我的。”楊世春說,她只有等待,等待女兒給她打來“平安”電話,這樣她才能安下心來。
父親病后她沒向家里要過一分錢
出發前反復叮囑父親按時吃藥
47歲的陳永文4年前被診斷為“多發性骨髓瘤”,醫生說,有可能活不過3個月。
這個消息,讓正在上大學的陳晨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她擠出時間到醫院,推著父親去拍片做檢查,并到市內各大醫院咨詢腫瘤專家。
30多萬元的巨額治療費變成沉重的家庭負擔,不僅花光家中積蓄,還欠了10多萬元外債。化療藥品,一盒需要1000多元。陳晨在網上通過多方聯系,買這種藥只需要800多元。“節約的錢,可以抵一次化療的錢。”
那時起,陳晨就沒有開口找父母要過一分錢。休息時間,她到漢口一家戶外俱樂部做兼職教練,打工養活自己,還常給父母買衣服。
楊世春說,今年3月初,陳晨從意大利訓練回國后,回家休息2天,短暫的兩天,陳晨還不忘幫爸爸媽媽做點家務。臨走前,她反復叮囑陳永文:“我這次去西藏,爸爸你一定要照顧好自己,記得按時到醫院檢查身體,記得按時吃藥。”
陳晨的臥室,在二樓。干凈整潔,和一般女孩的閨房沒有差別。
床頭上方,貼著五張明星孫燕姿的畫報,書桌上放著一個小布娃娃。整個家中,唯一能體現陳晨專業的地方就是樓梯間堆著一個野外用的防潮墊。
從小到大,陳晨很少讓父母操心。“伢的學習成績好,從小到大都是班干部!”
女兒考大學,填的是戶外運動專業,志愿也是陳晨自己拿的主意。陳永文夫婦是頭一次聽說大學還有個戶外運動專業,私下里夫婦倆還嘀咕了半天:“每天在外頭游山玩水還是個專業?”
去年,陳晨一次和媽媽在閑聊中提到:我明年要去西藏登珠穆朗瑪峰。”楊世春有點害怕:“你一個姑娘伢,爬這么高的山很危險,萬一出了意外,你爸爸又生了病,么辦……”陳晨安慰媽媽:“攀登珠穆朗瑪峰是我的理想,我想挑戰自己。”
今年3月19日,女兒出發。楊世春心里一直不踏實。5月11日,母親節的前一天,女兒打電話回家問候媽媽,楊世春吞吞吐吐地說:“伢呀,要是登不上去,就算了,太危險了。”女兒爽朗地一笑:“媽媽,您放心,我曉得!”
溫家寶回地大即興演講50分鐘
特祝賀地大登山隊珠峰登頂成功
19日晚,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到自己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看望師生,參觀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后,他在該校作了長達50分鐘的即興演講。
當晚8時34分,溫家寶走進地大西區教一樓第二階梯教室,200余學子全體起立鼓掌,掌聲和歡呼聲持續約半分鐘。
晚上約9時30分,演講結束,溫總理和前排學生握手,所有師生起立鼓掌。
溫家寶以祝賀地大登山隊登頂珠峰為演講開場白。
溫總理說:“今天的新聞聯播播出了我們中國地質大學登山隊珠峰登頂成功的好消息,我向他們表示祝賀。這告訴我們,不畏艱苦和挫折,一定能到達光輝的頂點;而且,這也是我們的傳統。”
溫家寶說:“我在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學習了近8個年頭,很早就想回學校看看。我本想準備演講稿的,但想著,回家跟家人談話不需要準備演講稿,想到什么就說什么。”
溫家寶說,他在擔任領導工作后,還一直關注地質問題研究。他上大學的時候,就一直很關注二疊紀和三疊紀的界限問題,這是一個古生物的問題。“剛才,參觀了學校的一個實驗室,現在用新的方法解決了這個問題,我感到很高興。”
“2008年,在接受《科學》主編布魯斯-艾伯茨的采訪時,我說過,要是我不從政,很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學家。”
溫家寶說,地質學不是一門簡單的科學,是一門深奧博大的科學,需要有志青年為它獻身,需要有志青年利用地質學造福祖國,造福人民。只要有人類存在,只要有地球存在,只要人類發展,只要地球變化,地質學就不會枯竭!
溫家寶說,從政后,沒有忘記對科學發展的關注,仍在思考地球發展方向。對于地球科學的發展,在冰島考察火山和地熱時,與學習地熱的學生座談時,講了地質科學發展的六點方向。
一是地球科學應研究地球環境與人類的關系,還應包括天體。二是地質構造,特別是板塊變化對地球帶來的變化。三是礦產資源和能源,特別是需要新的實踐和理論。四是地質災害防治是涉及人類利益的重大問題,應該做到有效預報、預防和治理。五是現代科學在地質學的應用。六是地質科學要開發新領域。
溫總理舉例說,在內蒙古煤田勘探時,發現鉬礦與煤共生,大型煤礦的成長中很少見的。煤層氣的發現和開發,在我國起步較晚,開發實踐比較落后。一次在巴厘島與奧巴馬總統會談時談到,美國的煤層氣開采與使用技術成熟,煤層氣開采已經到了實用的地步。我國具備煤層氣開發條件,對開采技術應用和管道輸送要求很高,我國在礦產和能源方面要不斷探索新的實踐和理論。
他說:“這告訴我們,礦產和能源上不要只局限在書本知識,要不斷探索。”
溫家寶說,“1960年,我在校期間,很熱愛地質課程,除書本外,還曾鉆研過河流走勢變化和力學原理,還有北方磷礦成因。在工作之后,我還自己研究地質力學。作為科學工作者,思維應該是開放的,而不應是禁錮和封閉的,要只承認規律和真理,不屈服于任何權威”。
“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要倡導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青年學生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這是最寶貴的。”
溫家寶說,“在母校的學習,使我養成了從不迷信權威的習慣,遇事總是要問一個為什么,通過自己,探尋追求真理的腳步。熱愛科學,追求真理,是母校教給我的。現在,許多老師、同學也是這樣的。地球太大、宇宙更大,自然處在變化中,人類和社會存在發展,要不斷地探索,這才是科學精神。”
“今天,我們學校登山隊登上珠峰了,相信地質工作也會登上高峰,母校又給了我克服困難的勇氣。”
溫總理講起自己的學生生涯,讀大一時,他一進校就生病了,需要隔離。生病期間,不能去上課,他還是認真鉆研。那一個學期,加上最難的結晶學在內,每門課程仍然得了優秀。
從那以后,他堅持鍛煉,刮風下雨都沒間斷,從開始爭取4小時上課、到后來8小時上課時間,一直到大學畢業,脫掉了病痛這頂帽子。
參加地質工作,就要跋山涉水。在祁連山工作,常常是帶一個饅頭,一路上遇到柴火就撿起來,在山上烤饅頭吃;沒有柴火,晚上回住地,吃一碗面條、一個饅頭。參加工作后,生活條件艱苦,惡劣環境下,他告誡自己,人要有愿意吃苦、而毫無叫苦的精神。只要努力,不畏艱難,不怕挫折,總會進步。
溫總理說,當時他從來沒有測過遙控點,每一次,都是爬到設定地點,做好素描,填好圖,定好點。有時,下山還要背一包石頭回住地,累得不能坐下。
在工作的時候,曾經有過幾次危險經歷:在祁連山主峰,夜遇暴雨,深夜搬了三次家,總是先轉移設備和數據資料,之后才是自己的生活用品。
“還有一次是在過疏勒河時,走到水中間,突遇河水暴漲,水流很急,我緊緊抱著牦牛的脖子,半個身子已經浸泡在水里,這樣過河。”
溫總理說:“跟大家講這些,我是想說,吃苦可以鍛煉人,不僅磨練一個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個人的精神。對于任何工作,能擔起來就勇敢的擔起來,不怕任何困難,甘受任何打擊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難丟給別人。這種精神也是母校給我的。”
不懂得窮人就不懂得政治
“上大學后,我開始思考社會、思考人生。除學好專業外,還大量閱讀歷史、哲學、經濟等方面的書,一心想著為人民做點事情。”
溫總理說,作為一個熱血青年,想得最多的,是要和人民在一起。母校給了這樣的環境和條件,1963年、1964年在湖北、河南進行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經常到農村參加勞動,吃在老鄉家、住在老鄉家。假期到農村去,和農民生活在一起,吃一樣的飯、睡一樣的炕,利用這樣的機會了解群眾,認識他們的思想、感情,學習他們的品質。
在地質隊工作時,交了許多農民和牧民朋友。當時看到他們為了買瓶醬油、買點鹽要跑很遠的山路,拿幾個雞蛋到地質隊換錢,他就下決心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人民,這是最根本的,為國家和人民獻身的人生觀也是在母校期間形成的。
擔任領導職務后,走遍了全國的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礦山、油田,住過山村、下過礦井。工作繁雜時間不多,但在周末還是下鄉視察,覺得和人民在一起非常親切。
溫家寶說,這些年,實行了九年免費義務教育,免除了農業稅,結束了推行2000多年的皇糧國稅,建立了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
他說,一個領導人不懂得農民,不懂得占全國大多數的窮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經濟。一方面推進經濟發展,一方面要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的目標。
“同學們在學習時,一定不要忘記樹立遠大理想,把今天學習與今后工作結合在一起,練就本領,將來更好地為人民工作。母校培養了我,銘刻在心,牢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用自己的工作成績回報母校。努力做一個永遠讓母校記得的優秀學生!”
總理講的“煤層氣”實為“頁巖氣”
溫總理與地大學子面對面時,多次提到“煤層氣”問題。昨日,殷鴻福說,總理講的“煤層氣”實為“頁巖氣”。
據介紹,頁巖氣指的是從頁巖層中開采出來的天然氣;美國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了成熟的技術,而我國則剛起步。頁巖從外表上看,是一片片深色的石頭,用手摸是黑的,跟煤一樣。“我國在頁巖氣問題上面臨的近期困難,就是‘家底不清’”。
殷鴻福說,如何解決開采中的污染問題,是技術上的難題。要把氣從地下趕出來,須灌注含有幾十種添加劑的液體,而這些添加劑都是高污染的。
揭秘:4人聯名寫信邀請總理回母校
揭秘
4人聯名寫信邀請總理回母校
19日晚,溫家寶總理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行程中,到該校實驗室參觀,是一個重要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校長殷鴻福在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總理有約20分鐘的“親切交談”。
殷鴻福告訴記者,每年到北京開院士大會期間,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過來一桌一桌地與院士握手,這種接觸已經很多次了。“他知道我的名字,密切的接觸在最近兩三年。”2007年,為了實驗室建設,殷鴻福專門給總理寫了一封信,獲得批示。
他回憶,一次,總理在接見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專家時提出,地質學如果僅僅進行傳統的研究,已遠遠不能滿足時代要求,要把地球、天體、環境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慮。“我們的實驗室,就是按總理的這個思路建設的。這個思路叫地球系統科學,與地質學不一樣;地質學僅是研究地球的,而地球系統科學是把地球放到整個宇宙中,并把環境和生命等結合起來。”
殷鴻福透露,這次總理之所以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來,是因為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大原校長趙鵬大以及現任黨委書記郝翔、校長王焰新一起,于今年4月寫信發出了邀請。“我們在信中說,總理您好久沒回學校了。今年是60周年校慶,希望能來看看。您所關心的實驗室,已獲批為國家重點實驗室了。”17日晚,他得到通知說,總理要來學校了。
聽說溫家寶總理要回母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學生從前一天晚上就開始討論:他會去哪些地方,會見哪些人,會在演講中說些什么?
19日晚8時10分,溫總理從西二門進入學校。看到同學們的熱情期盼,他面帶笑容頻頻向母校師生招手致意。
同學們一起歡呼并大叫“溫總理好”。也有同學高舉牌子,上面寫著“家寶學長”,“我們用我們最大的熱情歡迎我們的學長——溫家寶”。
解讀
溫總理在演講中,提到了專業問題“二疊系與三疊系的界限劃分”。
“二疊系與三疊系,通俗地說,就像人類歷史上劃分朝代一樣。”昨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大(武漢)原校長殷鴻福,對此進行“科普”。二疊系是地球歷史上的古生代,三疊系是地球歷史上中生代。二億五千萬年之前是古生代,之后是中生代。從古生代到中生代,地球上90%以上的古生物都滅絕了。
這個界限的標準,在國際學術界上稱為“金釘子”,1978年,地大已開始研究。2001年,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把這枚“金釘子”,釘在了浙江長興煤山剖面上。“金釘子”確立在中國,表明我國學者在這個地質領域研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反響
地大學子:
2009級藝術與傳媒學院楊寧:總理說自己的很多好習慣都是在地大養成的,不論以前條件多么艱苦,只要我們有信心去克服,就一定能做到。這應該就是地大的校訓精神:艱苦樸素求真務實。
2009級材化學院莊忱:總理的講話,像是親人的對談,激起了我們對學校精神的深深注視。艱苦樸素是地質工作者多年來崇尚的一種精神,有這種精神,才能在這樣一個行業里,吃得了苦、經得住磨練,才能錘煉出高尚的人格精神,體驗世界的寬闊。我會用火焰般的熱情,在祖國大地上揮灑青春。
2011級政法學院研究生張億瑞:溫總理在大學期間就形成了很堅定的人生觀,這一點很可貴。這種甘于吃苦、樂于奉獻的精神給了我很大觸動。我們要學習溫總理把青春獻給國家的熱情和決心。
2009級經管學院蘇雷:溫總理用自己的事跡,教會了我們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們的人生理想要突破小我的藩籬,與人民的命運相連。我們要把吃苦當成一種習慣,在吃苦中鍛煉自己的品質。
網友評論:
網友diudiu:他是“一個永遠讓母校記得的優秀學生”!
網友liuwenqiang:作為一個畢業3年的校友,溫校友回母校,還是很激動!祝福母校,祝福總理!
網友qiaoloong:喜歡他務實的作風,平易近人的風格和謙虛和藹的風度。我相信他是一個能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是一個做實事的人。(記者萬建輝通訊員于磊黃磊記者朱建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