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即獲博導資格,陳填烽成為暨大導師隊伍改革的“成果”之一
導師年齡并非關鍵,如何確保研究生擴招后人才培養質量才是重點
27 歲被暨南大學作為特需人才引進,并以副教授職稱獲得了博士生導師資格, 兩年后被破格晉升為教授———今年30 歲的博導陳填烽的學術之路可謂異常暢順。然而,他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外界對我的學術積累、教學水平等有很多質疑,我只能把質疑變為壓力,必須要用成績來證明自己并非浪得虛名。”
榮譽光環暗藏壓力
陳填烽帶的首位碩士研究生已小有成就
陳填烽生于1981 年,1999 年進入暨南大學,成為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的一名普通的本科生。大學四年級他以優異成績被保送本系研究生,在導師鄭文杰教授的指導下,進入實驗室接觸科研。正是在實驗室短短的半年時間內,陳填烽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且做出來的東西可能真的就成為一些藥物,覺得很開心。”
2005年,陳填烽被廣東省評為“南粵優秀研究生”,同年6月,獲許提前一年碩士畢業。
由于學生期間的研究成果獲得香港中文大學認可,當年8月,陳填烽進入香港中大生物系攻讀化學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博士學位。
陳填烽說, 當上博導純屬機遇。2008年, 暨大按特需人才將他引進時就聘為副教授,剛巧趕上學校博導評審改革,副教授也可以申請,“導師鄭文杰勸我嘗試一下,沒想到還真通過了, 所以當年年底就被聘為博導。”2009 年,陳填烽門下有了首位碩士研究生,2010 年,招收了首位博士生。
其實,以副教授身份晉級博導,遠非陳填烽表述得這么簡單。據了解,暨南大學的碩導、博導要經過個人申請、學科組預審、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初審、校外專家通訊評議、學校學位委員會評定審核等5 個步驟。
科研項目、學術成果要接受全校的檢驗。
2010年,陳填烽又被破格晉升為教授。
副教授當了博導,陳填烽首先面臨的是來自校內的質疑:“那么年輕,沒有正式授課經歷,怎么能保證教學質量? ”陳填烽說:“只能用埋頭苦干來回應質疑。”
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直奔實驗室, 一般晚上十一二點才離開,3 年來幾乎沒有休過一天假,每逢節假日,他就帶著學生去香港中大的實驗室做實驗。“暨大這邊相關實驗設備還沒有配套,只能去借用我博士導師的實驗室。”
“因為我沒有行政職務, 可以全身心放在科研上。只要有學生在,我都會陪在這里,他們遇到什么問題,我可以即時解答,這就是年輕導師的優勢,可以和學生一起工作在第一線。每天的活動范圍就只有辦公室、實驗室,有時實在太晚了,就睡在實驗室里。現在各種競爭都很大,已經不是‘不進則退’,而是‘少進則退’了。”陳填烽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 陳填烽目前帶的第一名碩士研究生還有大半年才畢業,但論文已經在國際頂級的學術期刊《生物材料》發表。陳填烽從讀博士至今,也已先后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
不愛“最年輕博導”稱號
把自己擺在跟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去溝通
“一開始也擔心,畢竟你的學生有的比你年齡還大, 你的生活閱歷都沒人家豐富,你又怎么去教育人家。”陳填烽坦言自己也面臨過這樣的壓力。
陳填烽主要承擔對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學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作為交叉學科,陳填烽引進了一種十分新穎的授課模式。
“在香港求學期間,老師都是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概述課程內容, 然后給每個同學分配一個題目, 以后的課就都由學生來講。”當時,第一次見到這種陣勢的陳填烽感覺受到了“很大的沖擊”,而且全英文授課更讓他壓力倍增。但是很快,陳填烽就體會到了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對課堂內容、至少是自己所講的課題會有比較深入的理解。”此外,一段時間后, 英文水平也達到了能在課堂上自如交流的程度了。
所以,自己當老師后,陳填烽便想把這種教學理念借鑒過來。“每次上課的時候,都是先講基本知識,剩下的時間由學生來講,每個學生講一個主題,都是貼近日常生活、但又包含很多專業知識的題目。”去年,一個學生因為做綠茶中活性物質對治療腫瘤的功效的課題而對科研產生興趣,并據此完成了本科畢業論文,后被香港的一名客座教授看中, 原本不想讀研的他現在去了香港理工大學讀碩士學位。“把學生帶到感興趣的領域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陳填烽說。
“年輕并不是關鍵,我更希望別人能說‘陳填烽,你做得很好,你夠格做這個博導’。”采訪中,陳填烽反復表示,自己并不喜歡“最年輕的博導”這個稱謂。今年, 他一共帶了3 個碩士,2 個博士,外加2 個博士后。“雖然總體偏少,但是帶學生不在多而在精”。
在經過兩年多的歷練后, 陳填烽在教學中已頗有心得:“把自己擺在跟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去溝通, 這也是我從我的老師那里學到的, 希望能繼續傳遞這個理念”。
相關新聞:
導師隊伍改革不留情面
暨大校長胡軍因為所帶研究生太多,暫停招生兩年
據了解,近年來暨大遴選的碩導、博導大量增加,暨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史學浩直言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擴招。“近年來,高校研究生擴招以及兩年制的專業型碩士的出現,社會上‘研究生變成本科生’的質疑越來越多,大家最擔心的就是人才培養質量。”史學浩說,“擴招之后, 導師隊伍肯定要做出改革,否則人才培養質量肯定會下降。”
史學浩介紹說, 暨南大學的改革方法就是“對碩導和博導由身份管理改為崗位管理”,碩導、博導都只是一個崗位,學校實行“招生計劃逐年審核”的退出機制。包括對發表論文、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學生數量等方面的考評, 不達標就要暫停招生。
“校長胡軍便因為所帶研究生數量太多,不符合標準,已被暫停招生兩年。”對于博士培養, 暨大現有博導367人,2011年遴選之后,將達到約400人。而暨南大學每年國家批準的博士生招生計劃只有200人,“讓博導招生從以前的‘獨家生意’變為‘多家競爭’,這是保證人才質量的一個辦法。”
“以前碩導博導論資排輩,就像一個圍城,進去的既得利益者會想方設法設置壁壘阻止其他人加入,學生選擇專業往往只有一個導師的‘獨家生意’,現在選拔了更多的導師,多家競爭,學生可以根據老師的水平和自己的愛好選擇導師。”
新的導師遴選制度能否保證公平公正? 史學浩說,包括以前論資排輩的評選,沒有任何一項制度能夠實現徹底的公平公正,只能一步步完善。制度改革曾引起了不少人的反對,特別是沒有通過審核、被學校暫停招生的博導們, 以2008年第一次實行招生計劃審核,42名原博導被學校暫停招生資格,有的老教授因想不通而大發脾氣,當面質問我:“你讓我這張老臉往哪里放? ”
我只能回答:“制度如此,我也沒有辦法。”
記者發現,新晉的“80 后”博導,理科學者占絕大多數。史學浩說,這是文理科不同的學術特點決定的,文科更注重學術積累,不經歷十年八年坐穿冷板凳很難取得成績,“博導評審上當然不能一刀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