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育制度改革計劃將于2012年落實,大學教育由三年改為四年,與內地的教育體制正式接軌。學制改革對于香港而言是一個復雜的話題,主要涉及政治、教育、社會三個方面。
相關鏈接:港大獎學金最高48萬 吸引17位省市狀元
上世紀60年代初,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大學,分別實行3年和4年兩種學制。而香港的中學則分為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前者依從英國傳統,即五年中學兩年預科,報考三年制的港大;后者則依內地模式,五年中學修讀一年預科,報考四年制的中大。90年代初,港英政府不顧社會的廣泛反對,強制推行了改革方案,取消了中、英中學區別,將中大學制改為三年制,此時香港的教育體制全部采取英國式。香港后來新成立了四所大學,也都采取三年學制。那次改革,港英政府究竟是基于教育目的,還是政治目的,頗有爭議。香港回歸后,當時的特首董建華成立教育研究小組,重新討論學制改革,建議改回內地模式的“三三四學制”。經過反復討論和過渡期,終于將于明年正式推行該計劃。
學制改革,對于香港的中學和大學的影響最為直接。對于中學而言,原本7年的課程縮減為6年,在教材,課程和教師培訓上需要重新統籌安排。而對于大學而言,在師資、教學資源及宿舍業已奇缺的情況下,課程從三年延至四年后,若減少招生數量勢必引起社會反對;若保證現有招生數量,教學質量是否能夠維持面臨著考驗。根據十年前的政府改革計劃,至少需要增加幾百億港元的經費,如今看來,已經遠遠不止這個數額。這筆經費從何而來,政府和社會是否能分擔,如何分擔,是影響此次香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
教育問題是香港社會的一個深水炸彈。香港的經濟水平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但高等教育普及率不高。高中生面臨巨大升學壓力,而社會面臨著承擔這部分低學歷者的就業壓力。表面上看,社會多一年時間去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改制后高中生減少一次升學考試壓力,大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大學教育。但學生與家長的擔心在于高校是否會因教學負擔而減少招生數額。近年來,學費大幅上漲,也成為一個問題。
無論是三轉四,或者四轉三,對不同時期的香港教育體制各有利弊。因改制而增加的教育成本,從長遠看,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共同承擔。但在改制初期,為了保證順利過渡,政府勢必需要也應當承擔主要責任。至于此次教育改革能否成功,還需要看這幾年的具體操作如何實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