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學推進“雙一流”建設時,如何走內涵式發展之路?
廣西大學(簡稱西大)正在進行著自己的探索。近兩年來,他們精減調整了16個碩士點和32個本科專業,減少了6個二級學院建制,加大了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推進了本科教學改革。他們的目標,是10年后成為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12月初的南寧,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一點兒也沒有北方嚴冬的蕭瑟。建校90周年校慶前夕,本報記者走進西大校園,處處聽到的是如何甩干發展水分、增強發展動力的新鮮故事。
理順 不能耕人家田荒自己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劉正東2015年受命擔任西大黨委書記,到學校后才深切感受到:一方面學校發展與黨委、政府和老百姓要求相差甚遠,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投入少、辦事難、欠賬多等問題。為了建好廣西大學,自治區“勒緊褲帶”,在大幅增加學校經費、土地的同時,也對西大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
曾任湖南大學校長的趙躍宇2017年2月受聘擔任西大校長,花了兩個月時間到各個院系調研。西大給他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有些亂”:學科和專業設置比較隨意,統籌不夠;學院各干各的,興奮點大都在辦班搞創收;教師收入比較低,學院之間差別較大,教師們意見比較大。
2017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先后出臺了《廣西大學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和《廣西大學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所“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一流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這對西大來說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怎么辦?他們首先著手的是學科專業的調整,方向就是兩個字:“理順”。
具體解決辦法是,每個學院原則上只能設一到兩個學科,同一學科不能跨設在不同學院,學科、專業設置應該相互支撐,學校所有學科專業構成共同發展的生態系統。同時,每個學院只能開設與自身定位相適應的學科專業,不能“耕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這與教育部學位辦的師資歸屬要求也是相一致的。
按照西大“雙一流”建設方案中“三梁五柱”學科建設要求,通過凝練方向、優化結構,突出特色學科、聚焦優勢專業。2017年,西大的二級學院由31個優化為25個;撤銷一級學科碩士點、獨立設置的二級學科碩士點及專業學位碩士點共16個,未來全校一級學科碩士點控制在40個左右;撤停本科專業32個,通過優化及申辦新專業,2018年繼續擴大按大類招生專業,其中43個專業按17個大類招生。
以新的資源環境與材料學院為例,新學院由之前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與冶金學院、環境學院整合而成。合三為一,改變了原有的小學院、多學科的分散布局,學科體系由原來的七個較為分散的學科,整合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三大學科。
校長助理童張法告訴記者,專業是教授的命根子,調整起來并不那么容易。像林學院的風景園林專業,按學科分類應該是在土木學院的建筑類學科,不應該放在林學院。但這個是林學院招生最好的專業,教師和學生都表示反對撤銷。為此,校長專門和教師進行了對話,最后撤了風景園林碩士點,保留了屬于林學類的園林本科專業。
學科專業調整并不能只做減法,也要謀加法。發規處處長于文進告訴記者,圍繞國家戰略、學校未來發展和學校基礎狀況,在撤銷16個碩士點的同時,在海洋學院、醫學院設置了海洋科學與技術、藥學、生物醫學工程等學科,在撤停32個本科專業的同時,增加設置了東盟國家的小語種專業。
對標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西大過去長期定位于教學型大學,對什么是研究型大學缺乏深入研究。
2017年7月,校長趙躍宇帶領學校人事、財務、教務、發展規劃等部門負責人到湖南大學學習,把湖大的培養計劃原封不動拿了回來學習研究。特別是在課程設置上,不能是現在有什么老師就設什么課,而是必須完全從專業的要求來設計。
花了3個月時間,各個學院把培養計劃初步方案做出來了。方案出來后,學校發現了很多問題,為了進一步更新觀念,統一思想,提高培養計劃的科學性,學校又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前后三輪同每個學院的領導班子和學科專業教授就學院每一個專業的教學計劃進行深入的交流討論,也專門請了教育部高校教指委的成員提出修改意見,經過不斷完善形成了目前的文本。教務處處長鄧文說,他們前后開了30多次專題會議,邀請了230人次的專家來審看培養方案。
新的培養方案在具體做法上,一是緊密圍繞辦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特色辦學課程。如東盟國家的語言文化、廣西少數民族文化、中文寫作、邏輯與批判性思維等。二是強化了基礎課的地位,合理“增負”。數學、物理、生物、化學、力學等課程不允許隨意壓縮課時和內容,難度也要提高。三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促進教師主業的回歸。過去,電氣、物理、機械、計算機等學院的計算機課都由各自學院的老師上,現在全部交給了計算機學院。
西大對部分教師有減免教學工作量的政策,但所有人都必須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學校要求教師申請職稱之前必須通過教學督導團的教學水平評價,新入職教師不能直接承擔教學任務,正式上講臺之前必須通過學校教學督導團的評議,教不好就不能承擔教學工作。同時,對學生的學習也提高了要求,2017年西大取消“清考”,2018年全校有22%的本科生沒有按時畢業。
為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效果,西大已全面推動本科生二年級后加入教師科研團隊,培養學生的科研興趣和基本技能。學校在規劃教師工作空間的同時,同步規劃研究生、本科生的位置。2023年前要投入3億元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支持保障條件,比如大學物理實驗室有4000多平方米、投入4000多萬元,設施條件國內一流,保證10年內不落后;新增1.69萬畝農科試驗用地,將投入2億多元建設一流農牧教學科研基地。
加碼 不能總在區內比誰是一流
西大的目標,是用10年時間使綜合排名位列全國高校前60名左右,比現在提高近20名。達到這一目標,最難的還是提高教師和學生的水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組織部部長儲祖旺參加了2017年對西大的本科教學評估。給他印象最深的,一是師資水平較低,具有博士學位的只有47%,而部屬院校一般都在70%以上;二是學生的分析能力欠缺,在他所檢查的試卷里,學生們的綜合題普遍答得不夠好。
科技處處長廖小平告訴記者,過去西大長期定位于教學型大學,“211工程”建設中開始轉型為教學科研型,在綜合性改革上做了些工作,但在科研上對教師以獎勵性為主,考評、晉升要求比較低。這與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定位還有不少差距。
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的公布,讓西大找到了更深層次的原因:教師工作績效不高。參與評估的學科中,西大正高職稱和副高職稱的教師占比分別為39%和39.8%,比其他“雙一流”建設高校都高出不少。在今年進行的前一輪聘期考核中,有800多名教師在整個4年聘期內無科研成果積分,占考核教師人數的近一半。用通俗的話解釋,就是在西大當個教授“太容易、太舒服”了。
針對教師工作績效不高問題,西大出臺了崗位設置與聘用管理新政策,設立了教師新老雙軌制。新軌實行年薪制和非升即走流動制,強化教師崗位聘期任務要求,嚴格職稱申請的教學科研要求。老軌保持原有身份基本不變,但不能晉升晉級。老軌可以申請轉入新軌,新軌不可以轉入老軌。薪酬上,新軌比老軌高30%到40%;聘期基本科研任務上,老軌只有新軌的60%。
這一新政策在西大引起了較大的震動,特別是職稱方面,基本上參考了“985”高校的要求,提高了申報門檻。比如新聘教授崗位,要有博士學位、國家項目和連續10個月的海外訪學經歷,許多人就覺得不公平了。“本來我2017年就能評教授,你這個條件一出,不僅我2017年評不上,這輩子也評不上了!”有人在網上發牢騷說。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關鍵,也是高校改革的深水區。西大的多項人事制度從不少人質疑,到個別人發表情緒化言論,再到教代會以絕大多數贊成票通過,是一個思想認識不斷深化、改革共識不斷形成的過程。黨委書記劉正東說:“我們在改革中大力推動學校政策取得最大滿意公約數,同時讓更多的教師明白為什么要改,如何改,改成怎樣。”
西大還改革了職稱評審辦法。過去在自治區內評,西大是廣西最高學府,通過率比較高。現在所有的職稱評審都送校外“985”高校專家評審,讓專家按研究型大學的標準來進行評價,給個綜合意見。校內還有一個5人評審小組面試把關,2人是校長和分管人事的副校長,另外3人從學術委員會里選,學院的書記、院長不能參加。面試完了,5人根據申報人現場表現和外評專家意見,獨立判斷是否合格,當場宣布結果,4/5的人通過了才行。
人事處處長王寧章說,這個職稱評審辦法實行后,校內的整個風氣為之一變。首先是打招呼的人基本沒有了,因為知道打招呼也沒有用;其次,強化了制度的權威性,必須4/5通過才可以,不復議;再其次,減少了投機的成分,校外的專家完全是從學術的角度來評判教師的水平,不看論文數量,也不唯項目和論文。今年有兩個留洋博士都沒有通過,這在過去是比較容易過的。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學校推動了學院崗位設置專業化。過去學院專任教師中,有的教師兼任學院秘書的行政工作,從事科學研究的教師中很多人填表、報賬、買科研易耗品。現在,學校在學院設置專任教師崗位外,還設置了教授行政助理、學院行政秘書等崗位,引導原來教師隊伍中不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部分教師申請非專任教師崗位,今年有130多人申請到非教師專業技術崗位,目前專任教師崗位上博士學位教師比例已經超過了65%。
當然,校方更看重的是新的人事制度對科研課題、項目和論文水平的提升作用。過去,教師申報科研項目,大多局限于地區項目和西部項目,缺乏沖擊國家面上和重大重點項目的信心和勇氣;從學術論文發表看,SCI論文數量偏少,SSCI論文嚴重不足。目前改革的成效已初步顯現:教師履職盡責意識、投入本科教學工作和進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都提高了,現在本科生課程安排不用操心了;近兩年發表SCI論文的增量大大超過了過去10年的增量;2018年西大引進的高水平人才數量已超過以往數年的總和,計劃招聘100人,吸引了海內外博士1400余人報名;校內從老軌轉入新軌的教師,也已超過100人。
地處西南邊陲的西大,吸引和留住優秀生源是另一大難題。從人才培養機制入手,西大貫通了本—碩—博人才培養。對優秀的本科生,在保研后的第四學年,同步啟動研究生一年級的課程學習;正式進入研究生學習一年后,對科研潛質優秀的學生通過碩博連讀、提前攻博等方式直接進入博士研究生學習。為了進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培養質量,西大還把博士研究生基本學制由3年改為4年。同時,西大還出臺政策,對部分農科類優秀學生實行后獎勵制度,不用交學費可以在西大完成學士到博士的學習;2018級開始對博士研究生提供3000元以上的生活津貼。
十分湊巧的是,西大推進“雙一流”建設中的改革,不少都在教育部隨后出臺的有關政策中得到驗證,比如擠掉水課、取消“清考”、適當增負等。有人懷疑西大是提前得到了什么風聲,黨委書記劉正東笑著說:“我們哪里知道什么風聲,只是把發展思路理順了而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