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服裝作為物質文化載體之一,是時代文化的縮影……”近日,天津師范大學一間教室內,一堂特別的思政課正在進行。授課的不只有思政課教師,還有天津師大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要彬。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穿著的中山裝、“布拉吉”,到“一字領”,再到緊跟世界時尚潮流又凸顯民族風格的新時代服裝……在對服裝變遷的娓娓道來中,要彬闡釋了其背后的文化、歷史、社會原因。
“要彬院長講解了新中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服飾的變遷。請大家思考:這只是人們審美的變化嗎?這只是歷史自然流淌的結果嗎?這與我們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什么關聯?”課程主講人、天津師大思政課教師李朝陽的提問,引發了近百名學生的深思。
“這門思政選修課太讓人震撼了。”歷史與文化學院學生趙青璇說,從服飾的變化,可以深切感受到祖國的發展變化。
據了解,天津師大“中國自信”思政選修系列課程今年開課以來,知名作家、聲樂專家、泥人張傳人等先后走上思政選修課講臺,以自己的專業特長為學生講述祖國的發展與變遷。獨特的授課形式與內容在學生中大受好評,被師生們譽為思政“金課”。
“把每一門課都打造成傳播‘四個自信’的播種機,培育好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青年,是天津師大‘中國自信’思政選修系列課程的初心。”天津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楊仁忠說。
據介紹,該系列課程共包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三部分,由天津市思政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李朝陽等擔任主講。同時,每門課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共同為學生授課,在四門思政必修課的基礎上,幫學生進一步開闊理論視野,提升思想境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