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從課程理念、授課隊伍、教學模式三方面創新探索
打造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閉環”
“回顧過去的一百年,在國家危難之時,青年有犧牲、有擔當;在國家建設之中,青年有抱負、有奉獻;在國家改革之際,青年有膽識、有智慧……你們的歷史使命與擔當又是什么?要做于國有用之人,于家有用之人。”
5月4日晚,華東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杜慧芳給800多名師生上了一堂以“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與擔當”為主題的形勢與政策課,精彩生動的內容不時引發熱烈掌聲。
此前一天,華東理工大學精心建設的形勢與政策在線開放課程在“愛課程網”正式上線。
校黨委書記帶頭上課,課程在線開放,課程組織、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評價、課程改進一體化,這些都是本學期華東理工大學正在進行的形勢與政策課程創新改革的關鍵要素。
從內容到形式,革命性改革創示范
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政理論教育“4+1”核心課程中的“1”。幫助大學生正確分析當前的形勢與政策,對其健康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
三尺講臺雖小,但立德樹人責任重大。如何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華東理工大學的做法是:建設學生喜愛、終生受益、畢生難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本學期,華東理工大學對形勢與政策課程進行革命性改革,經過系統設計,從課程理念、授課隊伍、教學模式等三個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力求打造全國形勢與政策課程規范化建設標準。
在內容上,新改版的形勢與政策課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通過專題化的教學內容和方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四個正確認識”,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目前,該校已設計100多個專題。
強大的授課隊伍,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的有力保障。5月4日晚,杜慧芳書記帶頭給學生上形勢與政策課,就是此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除了原有的學工系統教師,校領導,部處負責人,學院書記、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教師、專業教授等,都將參與課程建設,同時企業領導、校友也將應邀走進課堂。
有效的教學,才能引導學生真聽、真信、真用。在教學模式上,華東理工大學大膽嘗試閉環式教學——形成“課程組織、課前預習、課堂互動、課后評價、課程改進”的一體化教學。
改革率先在線上進行。華東理工大學邀請10名校內外專家主講的形勢與政策課在線開放課程,從5月3日起,陸續登陸“愛課程網”。
這10個專題,由主講教師結合自身專業領域,選擇相應專題設計授課內容,既有聚焦經濟建設的“全球化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也有圍繞生態文明展開的“能源革命與中國可持續發展”,還有關注社會建設的“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治理”等等。主講教師陣容堪稱“豪華”,既有主講導論的校領導,也有學術造詣深厚的學院院長,還有科研領域的佼佼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專家。
從提問到解答,“自信”在課堂升溫
好的課堂,應該讓學生如沐春風。華東理工大學此次對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模式的設計,正是瞄準了“春風化雨”的目標:問,來自學生的課前預習;答,則融于老師的授課內容里。
“我們的文化自信體現在哪些方面?”“文化自信的底氣來自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
這一問一答,出現在華東理工大學形勢與政策在線開放課程第一講——馬克思主義學院盧楊老師主講的“建設文化強國,承載責任擔當”專題。問題由課程助教戴國印組織學生預習時收集,在授課過程中,盧楊對學生預習時提出的問題一一回應解答。
“互聯網是一種信息傳播媒介,是‘互聯網+’在教育和文化傳播中的新體現。”在線聽了盧楊老師的課后,法學131班學生張旭東立即學以致用。在他眼里,“互聯網”不再僅是科技發展的結果,也是一種文化載體,并且整個上課過程,他都“陶醉在中華文化的自豪感中”。
從課程組織到預習并提出問題,從課堂教學到學生反饋,盧楊老師這堂視頻公開課所體現出來的,正是華東理工大學設計形勢與政策示范性課程的總體思路:主講內容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展開;采取“1+1”授課模式,即1位教師進行專題授課,1名輔導員作為課程助教全程參與;重點突出課前預習,主講教授提供預習材料,課程助教組織學生預習并收集問題,主講教授課堂回應并改進教學內容;課堂教學注重互動,在課程助教的配合下,主講教授采用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方法,在課堂互動交流中進行思想引導。
從漫灌到滴灌,全面實施教學改革
按照計劃,華東理工大學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改革,將總體上的“漫灌”和因人而異的“滴灌”結合起來,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實施。學校從四個方面發力,增強課堂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突出集體備課。成立教研組,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共同備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哲學社會科學教師及學生工作隊伍進行搭配,共同制訂教學大綱,提供預習資料,設計統一教案,制作統一課件,校領導、各院系書記和院長均納入到相應教研組,從而實現全員育人。
突出課前預習。根據學生選課情況,發送預習資料,讓學生在專題學習之前了解背景知識并提出問題,課前授課教師拿出5至10分鐘時間回應預習結果,學生必須參與預習才能獲得這一板塊的成績,從課程設置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突出課堂互動。運用新技術,將學生課堂互動的答案即時展示出來,調動課堂互動的參與面和參與度,并回應學生互動的結果,注重在平等溝通、互動交流中進行思想引導。
突出課后作業和復課。每節課后留出一定的思考題,讓學生課后思考反饋,通過軟件提交答案,作為課程成績的一部分,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選擇部分學生利用華東理工大學“通海茶敘”平臺進行復課,再次面對面引導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和建立“四個自信”。
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胡寶國表示,形勢與政策課程改革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突破傳統邊界:它不僅應是1個教師的課堂,還要成立教研組,突出集體備課;不僅是45分鐘的課堂,還要有課前預習和課后思考;不僅是1個學生的課堂,還要突出交流分享和課堂互動;不僅是2個學分,還要通過復課、評價、分析,真正達到預期效果;不僅是1門課的問題,還要建立課程大數據分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形勢與政策課與其他思政課和各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