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盡管室外寒風凜冽,但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陽光廳內,首屆網絡文化論壇暨優秀網絡作品評選頒獎典禮卻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在面向全校征集的原創網文、視覺創意、微視頻、新媒體平臺、新技術應用等五個大類300余件作品中,不僅《正在消失的歷史:走進清華名人故居》《觸摸清華》等一大批具有人文情懷的作品脫穎而出,還涌現出“微沙龍”“腦泡”等眾多頗具特色的新媒體平臺。
新形勢下,高校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黨的十八大以來,清華大學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持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舉措。
清華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面向不同群體有針對性地制定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分階段、有重點、多層次地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校52個二級單位黨組織、1200多個黨支部做到“一單位一計劃,一支部一方案”。通過組織讀原著學經典、聽輔導報告、抄寫黨章、重溫入黨誓詞、集體過“政治生日”等形式,引領廣大黨員堅定理想信念、提高黨性覺悟和“四個意識”。
圍繞推進學校“十三五”期間的事業發展,清華相繼制定黨的建設、制度建設、文化建設等專項規劃,做好頂層設計、著力搭梁立柱,為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和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夯實基礎、健全體系。此外,學校還完善微博、微信管理辦法,構建立體化、多形態的新媒體矩陣,開設“黨建慕課”“微黨建”“清馬來了”等多樣化的思想理論教育平臺,精心推出“清華思客”“清華少年說”等一批名欄、名家和名作,定期進行評優獎勵并發布“微榜單”。
清華大學領導班子帶頭學、領頭做,打造“不漏氣發動機”。通過建設系列長效機制,該校拓展了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深度和廣度,明確要求全體教師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將教書育人作為第一學術責任,提高研究無禁區、講授有紀律、言行有底線的自覺意識,在全方位的師生互動中以德育人、潤物無聲。學校堅持用“清華師德”作引導,辦教書育人研討會,設立突出貢獻獎和良師益友、清韻燭光等獎項,組織編印《清華大學黨員風采錄》系列,大力宣傳“炭火教授”趙家和等先進典型。清華還積極發展業務骨干入黨,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組織理論研討班、學習會和主題社會實踐,加大對青年教師在學術發展、成長成才方面的支持力度,積極幫助解決其在工作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