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七屆全國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研討會在南京藝術學院召開,來自全國31所高校的140余位代表匯聚一堂,就利用新媒體進行學生思政教育進行探討。南京藝術學院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創辦不到兩年,粉絲訂閱數超10萬,總閱讀數近千萬,2016年單條推送平均閱讀數超2萬,總轉發量近35萬。但相比于漂亮的數據,南京藝術學院黨委書記管向群更看重新媒體為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改變。“我們通過推送‘重理、入情、有趣’的文章,把時代‘大道理’融匯于校園‘小故事’和身邊‘小人物’當中,在手機‘小屏幕’上搭建起了有溫度、有態度、有深度的思政教育‘大舞臺’”。
在各類型高校學生中,藝術生無疑是“小眾群體”,他們真實的學習狀態往往不為人知。有鑒于此,南藝官微陸續推出一系列講述各藝術專業同學真實的學習生活狀態的報道:天剛微亮,有同學在山坡練聲;已至深夜,琴房依然樂聲悠揚……這些勤奮刻苦、樂觀向上的藝術生形象,贏得師生一片喝彩。
通過把校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南藝官微“舊”事“新”提,讓手機屏幕變成了弘揚愛國主義的思政課堂。比如,在《你可能不知道的南藝校友與開國大典的那些事兒》中,《義勇軍進行曲》與校友許幸之、天安門城樓首張毛主席像與攝影家鄭景康、油畫《開國大典》與校友董希文之間的故事被娓娓道來,在激發學生自豪感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老一輩革命藝術家的價值認知和情感認同。
將“舊事”講出“新意”的同時,以往不受關注的“政事”“時事”在經過官微團隊的精心編輯后,成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趣事”。前不久,江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閉幕,官微團隊就邀請學院黨代表撰寫解讀文章,經由新華社轉載后,閱讀量超46萬次。
“食補”好于“藥補”,管向群認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一味地喂“補藥”,“把思想政治教育做成美味可口的‘營養美食’,讓學生望而生香、食之有味,并且食之有益。這樣的辦法不只適用于新媒體,對其他教育方式同樣有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