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15日,“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孫中山先生的故里廣東省中山市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為“世界視野下的孫中山與中華民族復興”,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越南、法國、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家近70家學術機構的130余位學者參加研討會。
科學推進孫中山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在會上指出,在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之際召開這個學術研討會,一方面要緬懷他為近代中國的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生幸福而不懈奮斗的偉大精神;另一方面又要從學術上總結有關孫中山先生及其偉大事業研究的既有成果,共同研討未來學術研究的新方向,科學地推進相關問題的學術研究,深入闡發孫中山先生思想與精神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為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及促進人類的和平與進步貢獻學者的智慧。
孫中山研究向來是學術界研究的顯學,其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達到“學術高原”的境地,未來如何進一步深化與拓展孫中山研究?王偉光強調一是加強對孫中山先生世界觀念的研究,二是加強對孫中山先生振興中華思想的研究,三是加強對孫中山先生祖國和平統一主張的研究。
多元視角揭示近代中國復雜面相
新材料的發現與運用使得孫中山研究大為拓展,青年學者的崛起使得孫中山研究更具生命力,多元化的研究視角使得孫中山研究更加豐富立體,比如對孫中山相關人物或者對立面的研究,揭示出近代中國的復雜面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長莉從研究何天炯與宮崎滔天信函入手,揭示孫中山第二次廣州政府的對日關系。與孫中山關系密切的何天炯同宮崎滔天結下了深厚友誼,并一直保持密切通信,成為宮崎滔天與孫中山革命事業之間聯系的一個中介。李長莉認為,孫中山與日本關系一直存在官方與民間兩個層次,第二次廣州政府期間他對日本態度轉冷,反映出孫中山與日本政府的關系,其中既有對日本侵略政策的不滿,也有對國內反日熱潮的呼應;而對于有長期關系的日本民間,則希望通過他們影響日本政府改變對廣州政府的態度。孫中山這一時期的對日態度,因對象和形式呈現出官民不同、明暗不同的交錯狀態。
新西蘭懷卡托大學李海蓉關注保皇會在澳大利亞的成立及初期活動。她認為,保皇會在澳大利亞公開發布的新聞公告及內部文件可靠性高于國民黨的官方敘述,這些新史料可以探究保皇會與革命派斗爭的細節,尤其是在詮釋海外華人如何開始參與大變局方面,有很大價值。
近年來,以身體疾病和醫療或相關的某一內容為切入點,闡發社會歷史發展變遷中的某些重要問題的研究取向,豐富了史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早年行醫的孫中山在晚年患癌后是如何采取治療措施的?這背后隱含哪些意義?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姚菲、鄭珠玲提交的《疾病、身體與政治——孫中山確診癌癥及其治療過程研究》一文頗具新意。她們認為,孫中山的診療過程受到政治因素巨大影響,其診療方式被嚴格選擇。在對孫中山的診療過程中,西醫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方面與20世紀后西醫在中國日漸興盛有關,也與孫中山本人篤信西醫有關,還與國民黨試圖打造一個崇尚科學的孫中山形象有關。但在孫中山病重時,中西醫治療方法均被采用,中醫也試圖利用這次診療在中西醫之爭中奪回話語權。
海外新史料拓展研究深度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名重要人物,孫中山大半生都在海外度過。如何更深入地認知“世界視野下的孫中山”成為學者關注重點之一。
研討會上,不少學者根據新發現的孫中山海外史料深入探討孫中山的國際影響。韓國學者裴京漢從三民主義對在華從事獨立運動及國內韓國人的影響,探討孫中山革命活動與思想在東亞歷史中的意義。裴京漢提出,1910年代流亡中國的韓國志士將孫中山視為韓國獨立運動的支持者,把三民主義尤其是民族主義作為韓國獨立的支持性理念。在1920年代,國民革命“反帝”目標,成為韓國尋求民族獨立的理念,孫中山及其主張得到積極的介紹,三民主義影響下的韓國臨時政府主導勢力提出三均主義。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三民主義在被介紹與翻譯的同時,系統地為韓國人接受,對韓國國家建設基本框架影響至深。而根據他的研究,當時的越南也受到孫中山與三民主義的深遠影響。
裴京漢認為,要對孫中山思想進行更深刻的理解,必須超越一國史的范圍,有必要從東亞乃至全球史更為廣闊的視野去研究,只有如此,其時代性、歷史意義才更具光彩。
此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廣東省政協聯合主辦,中國孫中山研究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山市政協承辦,中山市人民政府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協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