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屬性
【學好用好政治經濟學】
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改革開放新的實踐結合起來,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形成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許多重要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是適應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政治經濟學,不僅有力指導了我國經濟發展實踐,而且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一論述不僅充分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意義,而且指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屬性。
時代性是政治經濟學的根本屬性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論述,生產方式不是抽象的、籠統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首先,各個社會生產與交換的條件與形式是不同的,因而政治經濟學必然具有空間上的地域定位。同時,每個社會各個歷史階段生產與交換的條件也是不同的。從總體上看,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大體劃分為五種,即原始社會生產方式、奴隸制生產方式、封建制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從具體過程來看,每一社會生產方式又區分為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例如,馬克思曾把古典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劃分為簡單協作、分工與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歷史階段,具體分析了這三個階段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的具體特征和歷史發展,并把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兩大發展階段,即以實行按勞分配為基本特征的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和以按需分配為基本特征的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具有歷史性、時代性,因而政治經濟學也就具有歷史性與時代性;政治經濟學總是適應一定歷史時代的客觀條件與發展要求而產生、存在與發揮作用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適應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客觀條件與基本特征而產生、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的內在科學性,在于它基于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客觀實際,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與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的歷史局限性,也在于它的許多具體結論都是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體特征的反映。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要繼承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原理,又要根據新的歷史條件、適應新的時代特征實現創新。
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新特征
作為中國化、現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要適應中國基本國情,而且要適應當今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應當具有國情意識與問題意識,而且還應當具有時代意識。這是因為,從生產條件來看,當代社會經濟已不是農業經濟也不是傳統工業經濟,而是以信息化引領的現代工業經濟了;從社會的生產形式來看,社會經濟已不是自然經濟、古典市場經濟,也不是傳統計劃經濟,而是以現代企業制度、國家宏觀調控與社會保障為主要特征的現代市場經濟了;從生產的社會形式來看,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已不是以國有制為代表的傳統公有制和以業主制為代表的古典私有制為主導,而是以股份制為代表的社會化所有制為主導了。從總體上來看,現代社會生產方式已不是某一國家也不是某一地區的生產方式,而成為全球化、世界性的生產方式了。在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世界格局中,中國社會生產方式面臨著實現雙重變革的歷史任務:一是在生產條件方面實現從農業經濟為代表的傳統生產方式向以工業經濟為代表的現代生產方式的轉變;二是在生產形式及其社會形式方面實現從傳統所有制結構與傳統公有制形式為基礎的計劃經濟生產方式轉變為以新型所有制結構、新型公有制形式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生產方式的轉變。
以“蘇聯范式”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忽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發展與新特征、忽視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實際國情與發展要求,存在著與現實脫節、落后于時代的歷史局限性。雖然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弊端、推動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與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但它沒有指導東方國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吸收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有益成果與成功經驗,沒有指導東方國家根據實際國情與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改革與經濟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克服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缺陷與影響,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發展要求,突破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某些具體結論,提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觀點,開拓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適應工業化、市場化、信息化與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特征,以全面推進工業化進程、完成市場化轉軌為主題,以全面構建工業化、市場化的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為目標,真正完成全面實現現代化與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為此,我們應當在科學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典理論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指導下,根據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的時代特征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要求,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顯著特征在于它的現代生產形式,即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方面具有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另一方面要遵循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馬克思在論述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制度時,對于社會主義勞動者按照同一尺度進行分配、等量勞動獲得等量報酬這一體現商品交換原則的平等權利做了科學論述和充分肯定。他指出:從形式上來說按照同一尺度進行分配是一種平等權利,但從內容來說這種權利對不同等的勞動則是一種不平等的權利。但這一弊病社會主義社會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才能消滅一切階級差別、實現以能力平等與結果平等為特征的實質平等。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決定,當代中國個人的平等權利還不可能是以能力平等與結果平等為核心的實質平等,只能是以機會平等或權利平等為核心的形式平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應當明確提出并充分肯定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等基本原則,充分肯定全體社會成員在財產占有、生產經營、勞動就業、收益分配與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享有平等的機會和權利,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與規則平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