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7月22日在北京表示,中國今年有756萬高校畢業生,創歷史新高,就業壓力較大。人社部將采取4項措施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包括要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行精準幫扶。通過建立實名庫,對還沒有找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進行摸底登記,開展有針對性幫扶。
此前,我國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主要抓初次就業率,即大學畢業生畢業離校前(通常截至6月31日)的就業情況,有關部門也是以初次就業率來評價高校的就業工作。要求高校對未就業畢業生進行精準幫扶,這是把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延伸到大學畢業之后,而要把這一項工作做好,需要對就業評價體系與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機制進行系統調整。
首先,應取消初次就業率統計,改為由社會第三方機構統計高校畢業生畢業半年、一年,以及三到五年的中長期就業情況。統計高校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將其作為考核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指標,表面上,這可以促進高校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但這也會催生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為了提高初次就業率,很多高校都把畢業這一年作為就業季,導致大學教育縮水。
與此同時,由于就業率由學校統計并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因此,有的學校就走歪門邪道,通過畢業生“被就業”“被要求就業”,以及直接編造就業數據的方式,虛報就業率。最近就有媒體報道,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數百名畢業生在報考基層服務項目時,發現自己“被就業”,無法報考。而這種“被就業”現象,多年前就存在了。
再者,既然大家都關注初次就業率,那高校會真正重視對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精準幫扶嗎?
社會專業機構的跟蹤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半年、一年之后,就業率相比剛畢業離校時有大幅提升,半年之后大約提升20個百分點,而且,也有超過30%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一年之內“跳槽”換工作,因此,初次就業率也并不能客觀地反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從客觀反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出發,也應該取消初次就業率,而跟蹤關注畢業后的中長期就業,這也會引導大學關注畢業生離校后的就業情況,持續幫助他們就業,而不是在學生畢業離校之后,就人走茶涼、“人間蒸發”。由于統計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的周期拉長,這也避免大學急功近利。
跟蹤、統計大學生畢業之后的就業情況,需要改變目前由高校自行統計,再上報教育主管部門發布的做法,要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獨立的調查、統計。否則,由高校自行統計、發布就業情況,畢業后的精準幫扶也可能變為各種花式的“被就業”。
其次,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要發揮校友會的作用,建立校友網絡,跟蹤、幫助畢業生的擇業和職業發展,包括已就業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和未就業畢業生的擇業。世界一流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工作就特別重視發揮校友會的作用,而且,還把這作為學校辦學的重要戰略。在美國,評價大學的辦學質量,有一項重要指標是校友捐贈率——所有已畢業的校友,有多少向母校捐贈。大學要提高校友捐贈率,不但要提高學生在讀期間的教育質量,而且要跟蹤幫助校友事業成功,否則,在校期間就對母校教育不滿,畢業之后就和母校斷了聯系,校友會向母校捐贈嗎?
相比世界一流大學,我國大學的校友捐贈近年來才剛剛起步,我國所有大學的校友捐贈數還不到哈佛大學校友捐贈基金的零頭。到2014年,哈佛大學的校友捐贈基金達到364億美元,而獲得校友捐贈最多的北京大學累計獲校友捐贈只有20.17億元。除了直接做好校友捐贈工作之外,改革學校辦學和就業工作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跟蹤、關注校友的職業發展,是學校提高校友捐贈的基礎性工作——大學總不能坐等校友成功而討捐贈。
因此,對未畢業大學生進行精準幫扶,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權宜之計,我國大學應該圍繞長期跟蹤、關注畢業生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改革目前的就業工作評價與就業工作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轉變大學對待學生就業工作的態度,也轉變辦學理念。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