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張長厚研究生畢業。在選擇工作時,他本有機會進入研究單位,但最終他還是選擇留在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為一名老師。在作出這個決定后,他的導師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當老師要上得了講臺,站得穩講臺,站得好講臺。
那時候,張長厚對導師的叮囑體會得并不深。但如今,在三尺講臺上站了將近30年后,早已經桃李天下的張長厚,對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與切身體會。
不久前,張長厚榮獲了第十一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采訪,他直言:教學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基礎與前沿融合,需掌握度
在張長厚看來,當教師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不能對不起學生。學生們都是花學費來的,我們不能讓他們坐在我們的課堂上,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這其實也是他所有教學活動的中心原則。
張長厚一直沒有離開本科生的教學第一線。近些年來,他承擔著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構造地質學和專業主干課大地構造學的授課任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學科相關領域的最近研究進展,以縮短基礎教學與學科前沿之間的距離,也是老師們經常努力去做的。對于這方面的探索,張長厚顯得比別人要謹慎得多。
有不少學生曾經當面問他,構造地質學的前沿有哪些。對此,他的回答是:如果沒有對課程和學科基本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全面了解,我告訴你哪些方面是構造地質學現在的前沿領域,你能體會得到并能理解或者同意我的說法嗎?以此引導學生逐步樹立起這樣的觀念,即只有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才有可能逐步追蹤和把握學科前沿。
我們要掌握一個度,一個量和質的度。他說,在研究生階段,學生掌握了大量專業基礎,對于前沿科學的理解能力相對較高,但對于本科生而言,我們不能在本科生的教學中大量植入最新內容,更不能為了對接前沿內容而影響更需要的基礎知識。
在總共80學時的《構造地質學》教學過程中,張長厚常常只會在不到10個知識點上進行引申,但這些知識點的引申都需要反復斟酌、精挑細選。我們需要對課程基本內容與學科最新進展有一個良好的整體把握,才有可能為學生提供一份富有營養且搭配合理的課程學習大餐。
課堂不是表演舞臺
從2002年起,張長厚每年都會接受學生對他課程的評價。截至2014年,在12年的時間里,他主講的全部課程學生評價均為優秀。
有意思的是,張長厚并不是一個很有講課天賦的人,甚至連他自己都承認,他在課堂上缺乏煽動性。然而,這并不影響學生們的聽課興趣與學習效率,在他的課堂上,上課睡覺、走神的現象極少發生。那么,究竟靠什么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呢?
有些時候,你通過看學生的眼睛及表情,就能感覺到他們對你講的內容是不是感興趣,以及是否能跟上你講授的速度。據此,我會調整講課的節奏,乃至于聲音語調的高低,以及重點難點內容的不同角度解讀。語氣、語調、語速等的突然變化,總能瞬時引起學生注意力的變化并集中到自己身上來。現在為止,這套方法還是蠻有效的。張長厚說。
在他看來,課堂并不是一個表演的舞臺。一些老師有很好的口才和文采,可以把課堂氛圍營造得很好,這自然是一件好事。但需要注意的是,課程最重要的是知識傳授,如果對課堂氛圍的營造是建立在犧牲課程內容的基礎上,這就得不償失了。
講課只有熱鬧是不行的,但只有信息的灌輸同樣也不行,怎樣將這兩者恰到好處地融合起來,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張長厚說。
方法比知識傳授更重要
除了一般的課堂教學外,張長厚也參與和嘗試了不少教學改革。自2007年,他開始為地質學專業大三學生開設大地構造學課程。在這門課程中,張長厚組織開展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英文文獻閱讀、翻譯、匯報、討論及答辯的課程實習改革嘗試。
與傳統的授課相比,這種要求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方式,需要師生雙方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學生需要花費12~20小時完成文獻閱讀、翻譯、總結等,老師光相關文獻的收集與篩選,每年就要更新97%以上。
對此,張長厚表示,在大學階段,老師除了傳授知識之外,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傳授學習方法。很多時候,不少學生停留在應付課程考試即萬事大吉的學習狀態上,還沒有學會或者養成自主、主動學習,形成自有知識系統的習慣。而這種教學改革嘗試,在拓展課程核心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前沿進展的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的協同合作能力,強化了部分學生綜合與表達能力,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