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分, 在減法中做加法
解放日報首席記者 徐瑞哲
教育部近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2016屆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今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設置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對全體學生開發開設此類必修課和選修課,并納入學分管理。
那么,這些“+”出來的創新創業課必修和選修學分,會不會抬高畢業所要求的總學分?而如果學分總量保持不變,那么是不是應該砍掉傳統學分?記者觀察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發現,學會“在減法中做加法”,才能得到“正確答案”。
減少學分漸成教改趨勢
在“雙創”社會背景和教育形勢下,大幅減少學分又日漸成為高教改革趨勢,高校開始留出更多學時用于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主實踐。
對于調整總學分內部結構,華東師大教務處處長雷啟立說,高校應修學分一直在做“減法”:過去華東師大一個本科生畢業要修滿約170個學分;而到這學期,已減至150個學分左右。滬上一些本科院校只保留130多個學分,而華東師大與美國紐約大學合作創辦的上海紐大甚至只有120個學分。
加減之間,“彈性”必須控制得當。擁有一條“校園創業街”的上海二工大,曾設190個本科學分。通過排摸家底,學校對37個本專科專業和20個高職專業進行再論證,按“停、減、轉、增”不同原則設置課程,本、專科專業分別執行130至150學分、90至100學分的新標準。同時,普通本科修業年限放寬為3到6年,高職專業也放寬為2到4.5年。校長俞濤說,這種“完全學分制”增加了“有效學分”。
唯興趣驅動才不怕偷懶
在總學分中擠出水分,為創新創業教育留足空間。那么,學生們會不會無法自覺,因此偷懶?
清華大學用實踐證明,創新創業教育不是“強扭的瓜”。清華X-Lab,是具有“交叉探索”意味的實驗室,號稱全球最大的校園創客空間,面積達1.65萬平方米,一年吸引4000人次前來從事創客活動。
作為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秘書長、清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協調委員會召集人,孫宏斌告訴記者,眼下這個自發形成的創客環境,甚至比圖書館、自修室更受學生歡迎。他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必然是“學生興趣驅動”,而不是“學分學時驅動”。
基于這樣的教育觀念變化,當前中國高校本科學分的天平權重,正在倒向創新創業一側。根據計劃,清華已率先開設“技術創新創業”第二學位輔修課程,共20個學分,分為未來機器人、智能硬件、智能交通3個專業方向。未來,還計劃升格為第一學位。
學分“單位成本”不降反增
當然,創新創業教育不能放任自流,而是配強師資,擁有制度保證。在對美國東西海岸的10座高校進行考察后,孫宏斌發現,即使普林斯頓這樣擁有研究型大學傳統的高校,也走上創新創業教育路線,提出“100%涉及、大部分修習、小部分創業”的目標。而斯坦福這樣的“硅谷型大學”更是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尤其重視交叉學科培養或培訓。
顯然,在減學分大勢的“總量控制”中,創新創業學分之外的學分必然需要壓縮,做到“精益求精”。回到只設120個學分的上海紐大,教師對每個學分花費的“單位成本”不降反增。所謂的“大課”,不是學生多,而是老師多。上一門課,甚至出現8名老師各自帶組,參與學生研討過程。
如此精嚴的教育模式,同樣出現在本土高校。與企業簽約共建創業學院的上海理工大學,2015級的本科培養方案,面向全體本科生推出4個學分的必修課——“創新創業大作業”。校長胡壽根說,與以往不同的是,這項“大作業”貫穿大學4年,更注重創新實踐及成果,以此來認定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