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談學習茅以升精神——培養有“大情懷”的高端人才
1月9日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橋梁科技奠基人茅以升誕辰120周年紀念日。茅以升,“中國現代橋梁之父”,由他設計并主持建造的錢塘江大橋是我國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大橋。同時,茅以升也是北京交通大學(時名北方交通大學)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位校長,曾開展一系列針對工程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今天,我們該如何紀念以茅以升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身上的愛國精神、科學精神、奮斗精神以及赤子報國的奉獻精神在當下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記者日前專訪了北京交通大學校長寧濱。
記者:有人說,較之幾十年前我國涌現出一批包括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茅以升等在內的優秀科學家,今天的大師太少了。對此您怎么看待?還有人說,當下的大學生身上缺少吃苦與拼搏的精神,您如何評價?
寧濱: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當下,由于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信息來源的多元,各領域問題的復雜性,單純地依靠一個人的力量來做成一件大事、成就一項科研成果越來越不可能,因此,有人說這個時代缺乏大師。但我并不這么認為,應該說,當下這個時代的大師更多了,只是由于宣傳方式的變化,新領域與新突破的不斷涌現,大師的出現更加扁平化、常態化了。屠呦呦是大師,工程院、科學院的院士,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也都是大師級的領軍人才,他們在各個領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如我們評價80后、90后的年輕人一樣,不能簡單、武斷地給出定義、作出判斷,應該看到他們對新生事物的敏感,看到他們做事與思考問題敢于打破定式、創新能力強等優點。而且,雖然“愛國、科學、奮斗、奉獻”不是當前年輕人經常提及的“流行語”,但并不代表現在的年輕一代不具備這些品質,不崇尚這些精神,只是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和以往不同的表達方式。
記者:“中國制造2025”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您覺得,未來高校高端人才培養應特別注意什么?
寧濱:對于高校來說,盡管隨著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過去10多年間,經過211、985、2011協同創新等工程的推進,高等教育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但是,適應從大轉強的需要,我們培養的人才還有差距。一方面體現在應對新技術發展的能力層面,高校要在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方面進行及時調整,培養真正適應我國調整產業結構以及發展新型產業和新興業態需要、能夠推動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的科技領軍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培養高水平的高端制造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培養具備“大情懷”的高端人才。這里的“大情懷”,是“讀書不忘憂國”,是“感恩社會,服務他人,勇于擔當,甘于奉獻,自覺肩負起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學習茅以升精神就是要引導青年學子擁有這種大視野和大格局,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關注國家的發展,以社會發展、國家富強為己任,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
記者:為培養“大情懷”的高端人才,學校做了哪些探索?
寧濱:最好的紀念是繼承和發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重是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一直堅持的理念。從2004年開始設立的“茅以升班”已是學校的著名品牌,從2014年開始,我們有了師生自己排練演出的原創話劇《茅以升》,對于北交大而言,茅以升的精神已成為一份獨特的文化基因,在代代北交師生的血脈中傳承庚續。
當前,國家正在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創新驅動戰略正在實施、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推進。北交大是一所有著鮮明優勢的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承擔著中國運輸等領域科研創新與發展的重任,特別是“一帶一路”“高鐵走出去”“中國制造2025”“京津冀一體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為代表的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給了交大人施展才華的巨大空間。生逢其時,全校師生要學習秉承茅以升等老一代科學家的精神,擔負起時代和民族賦予的責任,為中國夢的實現,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和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