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諾貝爾獎究竟意味著什么?榮譽?金錢?或者你想象不到的好處?
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舉行之際,記者赴瑞典斯德哥爾摩,對話諾貝爾獎不同領域的獲得者,聆聽他們眼中的諾貝爾獎、眼中的中國。
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既有今年新晉的新生,諾獎對他們來說既新鮮又興奮;也有去年獲得諾獎的二年級生,從過來人的角度看待諾獎及其帶來的效應。
北京時間2015年12月11日零點12分,屠呦呦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證書。包括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內的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經濟學獎得主共10人獲頒各自獎項。
在諾貝爾獎115年的歷史上(1901~2015年)共有900人次(4人2次,分別為居里夫人、約翰巴丁、萊納斯鮑林、弗雷德桑格)和機構次(24個機構,其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3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女性獲獎人數為48人,女性獲獎次數為49次(居里夫人獲物理獎和化學獎各一次)。在各個單項中,女性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12人、化學獎4人(次)、物理學獎2人(次)、經濟學獎1人、和平獎16人和文學獎14人。
女性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如此之少,表明諾貝爾獎主要是一個男性獲獎的領域。以獲獎總人數(次)計,女性占比為5.44%。從諾貝爾獎的各個單項看,可以比較出女性在各個獎項中獲獎的難易程度。
女性最容易獲得的諾貝爾獎是文學獎,迄今該獎項有112人獲獎,其中有14位女性獲獎,占12.5%。其次,女性容易獲獎的是和平獎,迄今有129人和機構(103人+26機構)獲獎,其中有16位女性獲獎,占12.4%。
女性最不容易獲得的是物理學獎,迄今共有201人獲獎,只有2名女性獲獎,占0.99%。女性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樣不容易,迄今總共76人獲獎(經濟學獎從1969年開始頒發),其中只有1位女性獲獎,占1.32%;化學獎迄今共有172人獲獎,其中有4名女性獲獎,占2.32%;屠呦呦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增加了該獎項女性的數目,而且該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獲獎人數最多的一個獎項,達到210人,不過,女性也只有12人,占5.71%。
這是否意味著女性只擅長文科,而理科則需要相對邏輯和數理思維見長的男性來從事和承擔呢?
這個問題注定會引發激烈爭論。2005年美國《紐約時報》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科研上女性并不比男性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出色。例如,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美國獸醫學和藥學方面獲得碩士學位的人中,女性超過了男性,占2/3。女性科學家是培養出來的,而非天生的。
還有更多的研究從兩性大腦方面加以解讀,有的認為兩性大腦有差異,有的認為無差異。從后一觀點來看,男女兩性同樣能創造出優異的成果,并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行為神經科學家達芙娜喬爾(Daphna Joel)等人的一項新研究,于2015年11月30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項研究顯示,男女的大腦并無顯著差異。他們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了1400多個個體大腦中灰質和白質的體積,并研究了彌散張量成像中的數據(彌散張量成像技術能顯示白質是如何在大腦當中延伸并將不同區域連接起來),結果顯示,男女大腦結構是有一些差異,如男性大腦左側的海馬體(大腦中與記憶有關的一個區域)通常要比女性的大。然而,無論是在哪個區域,男女的大腦都有著非常明顯的共性。有些女性會擁有比普通男性更大的海馬體,也有一些男性的海馬體甚至比女性的平均水平還要小。總體而言,23%到53%的大腦都是偏男性化區域與偏女性化區域共存的混合模式,只有極少數的大腦(0%到8%)中所有的結構都為男性化或都為女性化,并沒有所謂的男性大腦或女性大腦。
盡管這一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質疑,但也更可能得出一個結論:男女大腦并無多大差異,兩性能否獲得同樣的成就主要在于后天的環境、制度設計和個體的努力。
不過,最近女科學家萌芽計劃全國高中生認知調研的結果表明,即便在環境和制度上進行改善,也沒有多少女生愿意做科學家,她們認為,女科學家是科學領域的少數群體,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更不如男性有優勢,而且科研缺乏生活情趣;女科學家所享有的社會地位不夠高,她們的付出與所受到的社會關注并不完全對等。
看來,如果不從觀念和制度上下功夫,諾貝爾獎在未來主要還是男人的游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