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財政廳下發了《關于批準認定第三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及培育基地的通知》(川教函【2015】624號),由西華大學牽頭申報的“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與“四川省食品質量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為第三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
這是我校“四川汽車關鍵零部件協同創新中心”入選首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后的又一重大收獲。截至目前,我校共有“四川汽車關鍵零部件協同創新中心”、“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食品質量安全協同創新中心”3個“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
據悉,此次共有30個協同創新中心被認定第三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同時確定了3個協同創新中心為“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基地”。
對于一所省屬綜合性大學而言,我校能有3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躋身省內高校前列,實屬不易。用學校校長劉清友教授的話來說,“這是我校自身積淀及近年來不斷凝練學科特色,打破學科壁壘,加強內涵建設取得的一個突出成果”。
學校根據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整體規劃
學科建設是高校建設與發展的核心,是高校的基石與支柱,關系高校的前途和命運。
今年年初,學校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對學科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學科建設的整體思路,學校分“優勢特色學科、支撐學科、建設學科和發展學科”四個類別進行建設。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為優勢特色學科中的第一梯隊,進行重點建設和發展,通過建設優勢學科來帶動其他學科及學校的整體發展。這一調整為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11計劃”是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對學校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從中心的建設到最終的認定,都將會對學校的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進作用。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食品科學與工程是我校的優勢特色學科,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學科與四川省的經濟建設緊密結合。四川省是水利大省、能源大省,水利資源非常豐富,而水力、水電一直是西華大學的優勢學科,學校是西南地區唯一設置“水力機械”專業的高校,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而且,2014年四川省已將“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確定為第二批“四川2011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基地。
(緊轉第二版)(緊接第一版)食品質量安全是全社會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學校是西南地區最早擁有食品類專業學士學位點和一級碩士點的單位之一,與全省百分之七十的企業都有合作,我校已經在食品產業技術進步、食品產業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保障等方面發揮著引領作用。
有了這樣好的積淀和基礎,學校應該響應國家的號召,集合各個優勢單位的力量,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以此來更好地促進學校整個學科的發展。學校領導和專家學者們共同商定,就以兩個優勢特色學科圍繞國家發展規劃和戰略規劃選題。
在確立戰略目標后,學校開始著手確定具體的申報選題,通過多次商討后得出,選題一是要新,凸顯出協同創新本質要求;二是要準,要按照申報規定,瞄準國家和四川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工作。
能源動力重大裝備是裝備工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能源、石油化工、冶金等國民經濟各領域以及城市基礎設施和國防建設中。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與《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重大需求相吻合,符合國家、四川省裝備產業發展需要。而我國目前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其技術相對還比較落后,部分關鍵裝備及技術還依賴進口,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不足,企業、研究院所與高校還未形成有效的協作機制。因此,建立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非常必要。
食品質量與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問題。我國食品安全形勢嚴峻,四川省問題十分突出。改變四川省食品質量安全保障能力薄弱的現狀,涉及政府、高校、企業等多部門協作,亟需組建相應的協同創新平臺。所以,建立“四川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是四川省重點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戰略舉措。
所以,由我校牽頭來組建“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四川省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是學校根據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而作出的學校發展的整體規劃。
積極尋求協同單位推進中心建設
“要建設好協同創新中心,就必須舉全校之力,整合所有可以整合的資源。”劉清友校長介紹說,“學校建設這兩個中心,就是要把校內校外的資源和人才整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協同創新,真正為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去年被認定為培育基地一年來,不斷尋找差距,努力完善內部機制,整合研究團隊,進一步加強協同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水平。
中心創新了運行機制,推動“三大機制、三項制度”為重點的機制創新,實現“三大轉化”協同創新的全新模式,共制定了21項規章制度,為協同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地推動了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發展。
要從培育基地正式成為協同創新中心,除了創新運行機制,尋求有實力、有影響力的校外協同單位也非常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積極響應四川省人民政府與清華大學簽署的戰略發展,積極拓展,與清華大學流體機械及工程研究所取得了聯系,清華大學作為核心成員單位進入協同中心。同時,中心積極與世界一流技術水平的奧地利Andritz股份公司協同,Andritz股份公司也作為核心成員單位進入了協同中心。
校長劉清友到任學校后,他在油氣裝備這方面的研究更是拓展了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的研究方向,同時進一步發展了中心的研發協同單位,新增了三個協同單位,擴大了研究團隊。這一年,中心共新增5個協同單位,使中心的協同單位數量達到了18家,這大大提升了中心的研究水平。
“四川省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的申報能夠一次性通過,這與西華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礎是分不開的,也與學校老師在申報前后所做的工作是分不開的。
西華大學是四川較早設立食品學科的高校,也是四川較早開始進行食品安全研究的單位。從2006年開始就先后與四川農業大學、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郫縣中國川菜產業化功能區管委會、四川食品衛生安全學會、四川省食品生產安全協會、成都希望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劍南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在食品研究與開發、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
2013年6月,西華大學牽頭,召集相關單位針對食品加工過程質量控制與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討論,達成了成立“食品加工過程控制與質量安全”創新聯盟的初步意向,由于食品生產裝備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方面有重要意義,后來在自愿的基礎上將成都海科機械設備制造公司納入了聯盟;為了增強聯盟的技術力量,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的優勢資源,邀請了西華大學長期合作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加入創新聯盟,并于2014年6月正式簽訂了創新聯盟協議。該聯盟以食品質量安全的需求為基礎,積極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提升四川乃至全國的食品安全水平,促進科技資源優勢互補和協同創新。
2014年9月,經西華大學校務會通過,學校成立了“四川食品加工過程控制與質量安全”西華大學校級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3月經過成員單位的共同協商,經西華大學校委會批準更名為“四川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
中心在初期將實現裝備能力建設,形成研發能力,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對食品質量安全的控制需求,同時吸引國內外食品質量安全專家,成為創新資源的匯聚基地。此外,中心將整合省內外具有食品質量安全特色和優勢的相關單位共同發展和創新,為四川食品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支撐。中心的中期任務是通過設備和研發能力建設,針對食品質量安全共性關鍵技術與設備進行協同攻關,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提升省內外食品產業的安全生產保障能力。
要組建和培育協同創新中心,組織架構很重要。“四川省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設管理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內設綜合管理辦公室,管理委員會主任由西華大學何建平副校長擔任。管理委員會設立秘書處,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李玉鋒擔任秘書長。“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設置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創新平臺、研究室、創新團隊,共同負責中心的組織管理與科研開發,管理委員會主任由西華大學劉清友校長擔任。管理委員會設立秘書處,西華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朱維兵擔任秘書長,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宋文武擔任常務副秘書長。
申報團隊上下齊心無私奉獻
我校牽頭申報協同創新中心獲得好成績的背后,有著一支專家團隊,他們來自學校的各個部門、學院,他們既是中心最堅實的后盾,又將是中心未來發展的執行者。在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申報工作中,這支團結向上、知難而進的申報團隊,為我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學校黨委和行政高度重視“2011協同創新”的申報和整個組織工作,校長劉清友教授、副校長何建平教授親自參與了整個申報過程,從協同創新中心籌建,到組織材料,再到現場答辯等等諸多環節,他們都參與其中。
各級單位高度重視,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在沒請外援的情況下,高水平地完成了申報工作。在材料組織方面,申報團隊連日操勞,加班加點,答辯所用的材料及ppt經過了幾十次的修改演練,怎樣把我們的優勢凝練出來,怎樣把社會需求寫出來,細到字斟句酌的地步,這才確保正式答辯萬無一失。
“我們是第一次申報,心里真沒底,非常擔心不能通過,”談起申報前自己的心情,陳祥貴院長說道,“但是當答辯完后,專家們紛紛肯定我們的成績和做法,我感覺我們成功了。后來果然一次通過,我當時非常激動。”
劉清友校長說道:“這次兩個協同創新中心通過認證,充分體現了西華大學‘知難而進、自強不息’的精神,感謝所有參加申報工作的同志,希望這次的申報能夠鼓勵和激勵其他學院,希望大家能用這種精神和態度來做好每一件事,同時也希望下一步能實實在在地把兩個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好,真正發揮2011協同創新中心的作用。”
協同創新中心成效初顯
“能源動力重大裝備及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自2013年組建以來,按照已確立的主要任務和近期目標,開展了100萬KW級混流式水電機組、高水頭混流式水電機組以及抽水蓄能機組、超高水頭沖擊式水電機組、100MW級燈泡貫流式水電機組、大排量輸送泵、大功率壓縮機、大口徑閥門、高壓井口裝置等方面的科技合作研究;積極加強國際合作,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開展650兆瓦核電汽輪機,AP1000和二代改進型1000兆瓦級核電機組主設備,關鍵閥門等重大設備的研發與人才培養;同時開展了1.5MW直驅式變速變槳永磁風力發電機組、智能型1.5-3.0兆瓦風力發電機葉片、智能閥門、管道檢測機器人等方面的開發與研究工作。
到目前為止,中心共承擔了國家973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國際合作、省部級、企業合作等重大科研任務100余項,獲得科研經費4000余萬元,并獲國家、省部級科研獎勵6項,授權專利14個,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等多項科研成果。培養博士生10名,碩士生150名。
四川省食品質量與安全協同創新中心在培育組建階段,以食品質量與安全的科技任務為載體,圍繞該領域的前沿技術方向,聚集了一批國內外高水平人才。目前,該協同創新中心組建了“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安全體系研究”、“食品加工過程質量控制研究”、“食品組分結構與營養特性動態變化研究”和“食品加工過程設計與自動化控制”5個創新團隊。
中心成立以來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3項,省部級項目100余項,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300余篇。其中,SCI收錄論文100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在培育組建階段,承擔單位西華大學籌措總經費4500萬元,牽頭單位西華大學首期投入1200萬元。中心通過1個管理委員會、1個學術委員會,5個創新平臺和1個培養創新人才基地的建立及多項管理制度和機制體制改革方案的實施,引入了現代企業的管理模式,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解決了傳統事業單位人浮于事、相互推諉、效率低下的弊端,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化了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強化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激發了科技人才的創新動力。
我校協同驚雷科技、精控閥門等單位合作開展管道機器人與大型壓力管道的研發取得重大進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