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作為全國高校民族預科教育基地,有來自50多個民族的學生近萬人。學校始終堅持利用江西厚重的紅色歷史文化加強民族學子的思想政治教育,連續兩年,共組織了來自27個省市自治區,31個民族,涵蓋70所目標院校的284名優秀學子赴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開展為期三天的愛國主義實踐教學活動,積極培育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種子”。活動中,同學們在博物館里學歷史,在故事會中悟精神,在黃洋界上頌英雄,在挑糧小道憶傳統,在讀書石前話發憤,在烈士陵園銘責任,在紅歌廣場抒情懷,走一路、看一路、學一路、思一路,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禮,完成了思想上的蛻變。
一、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搬上井岡山,在真情與實感的交融中實現歷史與現實的對接,增強教育的震撼力
突出現地教學,引導學生帶著真情參觀紅色景點,悟明真理,打深烙印。一是學透歷史。組織系統學習井岡山革命斗爭史,讓學生全面掌握井岡山精神形成的過程、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前往井岡山,到紅色景區景點中去印證,聽紅軍后代講英烈故事,做到書本與實景的融合。二是找準問題。通過調研發現,少數學生存在愛國意識、團結意識、奮斗意識、學習意識淡化的問題。所以井岡山實踐教學活動把“四個淡化”作為重點解決的問題。三是實現對接。學生帶著“四個淡化”問題到井岡山去,從井岡山斗爭歷史實地考察和革命先烈英雄事跡中尋找答案。
回族姑娘馬昕離聆聽了曾志、江志華、袁文才、王佐等四位紅軍后人講述革命英烈故事后落下了眼淚。她說:“今天聽到了曾志奶奶為革命事業奉獻一生的先進事跡,我落淚了,我想起了已故的姥爺躺在病床上時還不忘叮囑我媽媽幫他交黨費,深刻地領悟到了老一輩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和堅定的理想信念。”
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細化到景點里,在大題小做與小題大做的有機結合中實現明理與解惑的統一,增強教育的感染力
把實踐教學分解到各個景點里,每個景點用小故事進行剖析,詮釋內涵,同學們身臨現場,目睹實物,聆聽講述,使抽象變得具體,增強了教育的感染力。一是選準切入點。針對團結意識淡化問題,組織學生負重走“挑糧小道”,讓學生相互幫扶、鼓勁中深刻體會到共產黨人眾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二是激活共鳴點。針對理想信念淡化問題,組織學生參觀黃洋界保衛戰遺址,并集體朗誦《西江月井岡山》,讓學生感悟井岡山戰斗的艱險,歌頌井岡英雄的豐功偉績。三是把握結合點。針對學習意識淡化問題,由學生講述了毛主席“一根燈芯”的故事,并圍繞“珍惜時光,為中華民族繁榮富強而發奮讀書”進行討論。四是提高站立點。針對愛國意識淡化問題,組織瞻仰北山烈士陵園,教育引導學生弘揚井岡山精神,自覺珍惜和維護民族團結。
維吾爾族女生土倫阿依說:“井岡行,讓我感受到濃濃的民族情。挑糧小道我們各民族的同學都是相互交換者挑糧擔,相互攙扶著前進,這就是民族團結,大家相親相愛,祖國才會更加繁榮。”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踐行滲透于點滴間,在認知與力行的轉化中實現精神與境界的升華,增強教育的穿透力
井岡山實踐教學活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點是每參觀一個景點,每開展一項活動,都注重養成和踐行。一是學用結合。活動全程始終要求學生邊學邊思、邊學邊做,學用結合。三天下來,無論是集合站隊、就寢,還是教學安排,同學們都嚴格遵守紀律,并認真記筆記。二是鞏固提高。活動后期還開展了“井岡魂、民族情、中國夢”主題匯報演出、心得體會報告會、制作宣傳紀錄片、編寫感悟作品集等一系列活動,鞏固教學成果,充分發揮好這批少數民族學生的“種子”作用。
三天的井岡山實踐教學活動后,羌族女孩朱曉敏和苗族小伙子梁崢都在井岡山上鄭重地向校領導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回校后通過各種渠道表達強烈入黨意愿并立志用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的同學達到了85%以上。正如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井岡山精神不僅屬于過去,更屬于現在,必將屬于未來”。
南昌工學院將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搬上井岡山,以少數民族學子作為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種子”來培養,對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與啟示。
一是只有瞄準問題抓教育才能確保針對性。該校井岡山實踐教學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科學歸納出“四個淡化”問題,緊扣這“四個淡化”問題抓教學。從學生返校之后的表現來看,四個淡化”問題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二是只有搶先占領抓教育才能把握主動性。該校井岡山實踐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利用思想政治課教學主渠道和江西紅色文化資源,主動設計、精心安排教學。成果表明,打主動仗就能搶占先機,占領學生的思想陣地。
三是只有創新方法抓教育才能增強實效性。該校把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搬到了井岡山,把紅色資源作為教材,達到了邊教育、邊實踐、邊提高的效果。學生思想和心靈的震動與變化,使該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刻認識到,不管社會如何發展,時代如何進步,傳統教育永遠不會過時,思想政治教育永遠有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