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赤子,笑對崢嶸歲月
歲月蹉跎,回首往昔,談及自己的童年,唯有痛苦二字印刻在劉孝波的腦海,小時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不是被餓死的面對苦難的過去,他一笑以蔽之。困難歲月里,作為大山深處農民的兒子,劉孝波毫無童年可言,沒有玩具,沒有撒嬌,大自然就是兒時最好的玩伴。自記事起,他就成為父母的小幫手,為他們減輕負擔。雖然家境貧寒,但劉孝波深知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努力好好讀書,走出大山,才能有出路。不負眾望,奮發圖強的他考上四川大學,成為第二個從鎮里走出去并考上重點大學的,全家人喜出望外!
但人生總是不那么如意,偏偏就是存在缺失的美好。在知道自己沒能如愿去到自己想去的高分子專業而是被調劑到化學專業時,劉孝波失落不已。我就是奔著川大高分子專業去的,因為川大的高分子專業在當時是全國第一,我想要去就去最好的專業,因為是首創,才有空間做出更多的學問,能學到更多!他說道。當后來得知自己班上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都被錄取時,他感覺命運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
剛剛進大學,出身農家,面對調劑的專業,他第一學期便掛科了。當時學校的規定是掛掉兩科就得留級,多于兩科便要退學!他認真地說到,那時他想到了自己為上大學所做的一切努力,他沒有其他選擇只有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家人。于是他默默努力,終于順利畢業。現在也有很多同學因為各種原因而掛科,現在大學掛科了可以補考,可以重修,不像我們當年那么有壓力,希望同學們多想想自己當年是怎么努力來上大學的,自己為什么要來讀大學。有的同學可能覺得來大學不適應,專業不喜歡,就放松自己。那你總有喜歡的事,為之努力吧,我也經歷過,我知道,在你們這個年紀,如果給你們適當的壓力,一切都有可能做到。劉孝波如是說。
大學畢業,由于工作分配不理想,劉孝波經過再三考慮選擇了考取自己喜歡的高分子專業研究生。作為外專業的學生,他當時僅僅用了三個月時間復習專業課,卻考到了最高分。這一次,通過跨專業考研他實現了從理科到工科的轉變。也終于圓了自己想學高分子材料的夢。
從高考到本科再到研究生,劉孝波心系高分子專業,對其情有獨鐘,但造化弄人,幾經波折后他方能如愿以償。他告誡我們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家庭、容貌、財富都是注定的,這些要用自然的心態去接受,但是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用知識改變命運,用能力改變命運。他認為對大學生而言,并不是說選擇了什么專業就要一條路走到黑,也不是說不喜歡就可以隨意翹課掛科不在意。找到自己愿意發展追求的方向是值得慶幸的,夢想要用實際行動來珍惜。但與此同時,最基本的要求是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通俗的說,就是不要掛科。不能忘記當初為了上大學付出的努力,要對自己負責。
不忘初心,回歸科研陣地
90年代,研究生畢業后的劉孝波到晨光化工研究院工作,初次接觸到硅膠后,他發現高分子材料前景廣闊,于是再次選擇進入四川大學高分子專業讀博深造,博士畢業后留在了學校工作并破格提拔了副教授。
一次偶然的機會,入選了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到中科院成都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從此,他的人生邁向了另一個階段。他告訴我們,中科院工作的八年時間讓他深切體會到了國家對人才的渴求和重視。我們到了中科院,都有自己的研究團隊,并且還要接受國家全方面發展培養:一是要去基層鍛煉,參與指導地方的工作;二是要與企業合作,進行技術的指導。他回憶著。
但后來,他逐漸發現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在中科院的時候由于他身兼數職,工作特別忙碌,很少有時間陪家人,我愛人那時經常抱怨說家變成了一個酒店,什么時候回去住,都是未知數。有一次,女兒打電話哭著說想我,我當時接著電話就哭了,當時就在想,我到底是在干什么?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后來應時任微固學院院長李言榮院士的邀請,我最終選擇了來電子科技大學工作,重新回歸教學科研。
在回歸到自己熟悉的科研領域之前,劉孝波雖多走了一段路。但在他看來那也未嘗不是對人生的一筆財富。時光的沉淀,只會讓人生更加豐富,更加的具有故事性。人生的十字路口有很多,路的方向也不只一邊,他告訴我們要學會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最能做什么?思考清楚這兩個問題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更是對于人生方向的指引。
共舞市場,踐行科研理念
作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學科化學專業領域的研究者,劉孝波被一些老師譽為與市場共舞的學者,他的研究成果與市場緊密相連,在產--學--研一直被倡導推崇的今天,劉孝波無疑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杰出代表。
他告訴我們,目前在國內是高校向社會推薦技術,因此首先要找到企業,讓他們投資科研,然后將其投入生產,沒有產業的支持,科研是沒法干下去的,再好的東西只是白紙一張。當然,他也不只是和企業談技術,還以市場的眼光,幫企業解決各種技術或產業化難題。我在想就算我們不能取得諾貝爾獎的發明,也要做出屬于我們中國制造的產品,這也是選擇和產業結合的原因與動力。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人們常常以金錢論成敗,在科研領域,也常常導致人們對技術的過于追求,從而忽視了理論研究。劉孝波雖然強調科研與市場的結合,但他認為科研里基礎理論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基礎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派生的技術才能轉化為生產力。國家現在不是在提新常態下的經濟社會嘛,我認為我們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應該走新常態下的科研路線,要不急不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帶著太多壓力做科研,讓他們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尋找科學研究的自然規律,靜下心來在基礎理論研究中獲得突破。他還以身邊的智能設備舉例,以前的手機和家電不僅體積大,用起來還不方便,也不人性化。后來這些設備的發展得益于材料的進步和突破,使得以這些新材料為基礎的設備發展得更快,所以常說:一代材料,一代裝備;千萬別小看了基礎材料研究對裝備制造的作用。
劉孝波回顧自己剛剛來到電子科大的時候,化學這一學科還處于起步階段,都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奮斗,才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雖然取得了佳績,但和國外相比,還有著巨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劉孝波認為有兩點:一是國內的用戶不喜歡用國內的產品。這樣一來,缺少用戶為民族工業作鋪墊,產品沒有市場作支撐,研究很難繼續。二是缺乏核心競爭力。在高新尖端的材料方面,我們國家還需要好好努力,雖然很多材料產量居全球第一,但是核心材料沒有太大的競爭力。在基礎材料這方面,我們并不差,差的是如何從基礎研究投入到應用,這是需要行業跟著做,快速反饋并解決問題,不斷的改善,這樣才能維持材料的創新與進步。他認為,新材料的發明,需要一條龍產業領域的支持,切不可急功近利,半途而廢,走捷徑直接買別人的材料。他意味深長地說道。
在劉孝波的教師簡介里有一句簽名:Monomer is no strength , Macromolecule!這是當年他的博士生導師,被譽為中國塑料之父的徐禧先生送給他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本意是說有機單分子是沒有強度的,高分子才具有很高的強度,我放在這里隱射的含義是在學術上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強強聯合,才能并發出思維的火花,創造更大的成就。作為科大人,我們在電子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沒有材料、化學、物理等基礎學科作為基礎,一切都將平淡無力。一代材料引爆一次產業革命,材料是基礎,我們不能本末倒置,不能只重視金錢與成果。必須抓牢基礎,通過我們科大人一代一代艱辛的付出與努力,樹立百年大學!他很認真地說。
師生意濃,共話青春理想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劉孝波說學生時代的他,經常和自己的導師一起在科研之余,共話青春,而今作為導師的他,也從不去教師食堂吃飯,而是和自己的學生一起用餐。去了解學生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當被問到與學生的相處之道時,劉孝波微笑著說沒有什么訣竅,只一點-------不論老師或者學生都要經得起批評與表揚,這樣師生間的關系才最和諧。在學術上,科學研究方面允許爭論,但生活之余大家又都是一家人。他說,與學生一起待在實驗室做科研的時間遠遠多于他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時間,因此他眼里,實驗室就是另一個家,學生就是他的孩子。
作為師者,他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作為長者,他與學生暢談人生理想。對于科研,他常告誡自己的學生要追求少而精。人不要什么都去做,什么都懂的人,其實什么都不懂。曾經游學哈佛的他,以哈佛的校訓來啟發學生當你什么都懂的時候,你是學士。當你一知半解的時候,你是碩士,當你什么都不懂的時候,你是博士。我常跟我的學生說,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牢最基礎的知識,做到觸類旁通,以不變應萬變才是學到了真本事。
對于就業,他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定位與充足的準備。偶爾會聽到有人說學某某專業的學生不太好找工作,畢業時都要轉向外專業。針對這一說法,劉孝波說:有的同學會抱怨自己學的專業不好找工作,但是他們沒有去思考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對工作的要求是什么,薪水,地理位置,工作時間,還是升職空間?大家對于這些都有一個自己的要求,但是你們有沒有要求自己具備一些基本的素養?比如對做化學的同學,如果面試官問你哪個企業或者高校研究所是行業領頭,你能答的上來嗎?
后記:
整個采訪中,劉孝波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對人生真切的思考和感悟。知識改變命運這樣一句我們從小到大聽過不知多少遍的話,在劉老師身上,真正得到了體現。不管是是談到自己回歸初心繼續研究高分子時的通透,還是說起對行業發展的期望時的熱血,他帶給我們的是質樸的感動。同時,劉老師教授心系祖國的材料事業,對于莘莘學子有著無限的寄托與希望,采訪臨近尾聲,他告訴我們,自己一直在等待,等待一個在答辯的時候把自己講懵的學生出現。
劉孝波簡介:
博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首批百人計劃入選者,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以來在生物醫學材料、液晶高分子、特種功能高分子及先進復合材料等方面做出了許多創新性的研發工作。承擔和完成國家、省部級及應用技術開發科研項目20余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省部級鑒定成果7項。他的聚芳醚醚腈合成技術一次性轉讓1000萬元。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2項,其中授權專利18項。
采訪創作團隊簡介:
采訪人1:雷康,微固學院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團記者。
采訪人2:李心怡,微固學院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團記者。
采訪人3 :易希,微固學院新聞傳媒中心記者團記者。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