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用長滿老繭的手,輕輕地、憐愛地撫摸著兒子受傷的手說:不希望你有多大的出息, 只要你平平安安的在濱州學院首部微電影《我想懂你》的試映現場,溫情的一幕戳中了無數同學的淚點,令人印象深刻。拍攝這部影片的是濱州學院中文系2011級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蔡偉建。
大二時,學校舉辦了一場關于微電影創作的報告會,我抱著聽聽看的心態參加了,沒想到就這樣迷上了微電影,并為我打開了通向夢想的大門。談及與微電影的結緣,蔡偉建如是說。剛進入大學時,蔡偉建對大學生活并沒有特別的規劃和憧憬,每天只是按部就班地上課。然而,微電影的出現給他的大學生活注入了一股活水。隨后,他加入了我校中文系微電影創作研究中心,學習劇本寫作、攝影、后期制作等微電影知識,系統而全面地接受了有關微電影的培訓。這些課程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蔡偉建干涸的心田。每次上課,他都是第一個到,最后一個離開,充分利用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向前來授課的專業人士請教有關微電影的問題。除此之外,他還不忘自我充電,學校圖書館五樓經常能見到他的身影,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先后讀完了《當代電影藝術導論》、《世界電影精品解讀》、《電影導演的表演藝術》等。那段時間,癡迷于微電影的他還觀看了大量校園微電影,發現大多是講述校園愛情故事的,題材大同小異,不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難道校園微電影只有愛情可以拍嗎?就這樣,拍攝一部別具一格的校園微電影的想法在他心底悄悄生了根。
有了目標,蔡偉建的干勁更足了。一番苦思冥想后,他獨自編寫出了《爽約》和《父親》兩個劇本。但是,都因為不夠成熟而舍棄,創作也曾一度擱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一位學音樂的同學與父親之間的一些矛盾,眼前一亮,敏銳地感覺到這就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尋覓的微電影題材。他馬上去了解詳細情況,原來這位同學在高三畢業填報志愿時報考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專業,遭到父親的強烈反對,并威脅說要斷絕父子關系,可是,倔強的兒子并沒有因此而放棄音樂夢想,利用一切時間刻苦鉆研,最終學有所成,也得到了父親的認可。根據這個真實的故事,他帶領微電影創作研究中心的同學幾經修改,終于創作出了《我想懂你》的劇本。我想借助這部微電影向大學生傳達一種觀點,父母是永遠愛我們的,就算有時候無法接受他們愛的方式,也不要懷疑他們的愛,要學會和父母溝通,試著去懂他們,也讓他們懂我們。談及創作初衷,蔡偉建鄭重地說。
有了劇本,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還有挑選演員、落實場地和拍攝器材等許多拍攝前的準備工作要做,微電影規模雖然小,要操心的事情可一點也不少。回憶整個創作過程,蔡偉建感嘆道。他先是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網絡平臺發布招募演員的消息,很快確定了劇中的學生演員。可是,父親扮演者的選擇卻沒那么順利。他先是想找學校的老師來擔任,可考慮到老師的授課時間和拍攝時間沖突,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但是,辦法總比困難多,幾經周折,他找到了濱州市老年大學一位表演愛好者擔任父親一角。與此同時,他又聯系濱州市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獲得了拍攝微電影的設備、機器以及相關的技術支持。萬事俱備,只欠場地。按照劇情需要,拍攝的場地有校園和農家兩處,在學校取景很方便,可農家場景卻成了難題。蔡偉建本想在親戚家里拍攝,但無奈離學校太遠,時間不充裕,只得作罷。最后,在老師的協調下,將農家場景選在離學校較近的一位同學家。拍攝期間,他租了幾輛面包車,帶著劇組的人和拍攝設備兩頭奔波。在拍攝的那一段時間里,我們起早貪黑地忙碌,有時候一個鏡頭就要拍上一上午,午餐往往只能簡單地吃上兩口。蔡偉建說。
蔡偉建真是蠻拼的,有個鏡頭是拍攝兩位同學的對話,為了達到一種自下而上的效果,他抓住水邊的欄桿,探出半個身子懸空著進行拍攝,讓我們都不禁為他捏了把汗。兒子的扮演者佩服地說。拍攝完成后,蔡偉建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后期制作。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一分鐘的鏡頭往往花上十幾個小時來剪輯。一部二十四分鐘的影片在制作上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僅渲染就過了五遍。至此,我校首部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微電影才終于得以完成。從開始醞釀到最終成片,歷時兩年多,這是一段痛苦并快樂著的時光,不過,收獲總比付出多,看著一幅幅畫面在自己手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那種成就感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我打算把《我想懂你》在今年父親節時推到網上,作為禮物送給天下所有的父親。蔡偉建認真地說。
如今,蔡偉建畢業在即,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他很享受為夢想而努力的日子。大學時光轉瞬即逝,認定的事情,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要用實際行動給自己的大學生活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蔡偉建由衷地說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