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張漫子)北京師范大學物理樓與英東教育樓之間的影墻上,“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八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熠熠生輝,與京師廣場的木鐸金聲雕塑隔道相望。
這是由啟功先生手書的北京師范大學八字校訓,高度凝練了這所百年老校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文化底蘊、氣質風貌,以及堅定不移的人文精神與育人目標。無數前輩師長不為浮華所動,潛心治學,成為一代代北師大學子孜孜以求的人生標桿。
校訓是一把標尺,更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精神根植于“師垂典則,范示群倫”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同時傳承了這所老校“愛國進步、誠信質樸、求實創新、為人師表”的優良傳統。
已故的啟功先生對校訓有著他獨到的闡釋。“學,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學問、知識及技能。僅僅具有還不夠,需要達到什么程度?校訓講得明白,是要能夠成為后學的師表。而師表的標準,我們能理解,絕不是‘職稱’‘級別’所能衡量或代表的。行,是指每位師、生應具有的品行,這包括思想、行為、待人、對己。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夠成為世界上、社會中的模范。這種模范,不用等待旁人選舉出來,自己隨時捫心自問,有沒有可慚愧的思想行動。”
所學要為世人之師,所行應為世人之范。“學為人師”與“行為世范”二者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突出強調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想與實踐的統一,知與行的統一,是北師大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導向。
久久回響的木鐸聲見證了這所百年師范學府的變遷,一代又一代的北師大人用他們的愛國熱忱和忘我擔當,挺立成時代的脊梁。新文化運動中,北京師范大學成為傳播新思想和提倡新文化的重鎮。五四運動中,學生匡互生火燒趙家樓,點燃了五四運動的熊熊烈火。“一二·九”運動,北師大學子奔走呼號,掀起全國抗日救亡的高潮。高原伉儷張廷芳和次旺俊美扎根雪域四十年,把畢生獻給西藏的教育事業;被周恩來譽為“國寶”的霍懋征,將“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理念在教育界傳播出去。
前輩師長不求聞達煊赫、卻能“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人生信條激勵著晚輩人。北京市西城區的大半截胡同里有一個特別的游戲小組,幾十平方米的小院內,二十多個孩子和幾名老師一起唱歌畫畫、做游戲。2004年,北師大學前教育專業的本科生在一次社會調研中了解到,周邊菜市場打工者的孩子沒人照看,于是想出了“開設游戲小組”的想法,主動承擔起教育這些孩子的工作。十多年來,在一屆又一屆師大學生的默默堅持下,這個“游戲小組”從未間斷,先后近500個孩子曾在這里游戲、長大。
2015年暑期,189支社會實踐隊伍、共計1864名北師大師生奔赴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34個省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鍛煉品行、增長才干的主題社會實踐。學校還專設“青春接力團”“青春點贊團”“青春直通團”“青春見習團”四個特色團隊,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實踐效果等方面進行深入調研。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時候選擇教育報國,就意味著選擇堅守、選擇等待、選擇默默無聞。”北師大教育學院教授徐勇說。
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在《論師范》中寫道:故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范學堂為第一要義。在此理念指引下,北京師范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于1902年應運而生,開啟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今天,一批批免費師范生從北師大奔赴祖國的四面八方,繼續擔負起育人興邦的責任與使命。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價值,不僅在于為世人開啟眺望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一扇窗,更在于它激勵并勸勉教師學子,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一代又一代北師大人自覺的精神追求,譜寫并演繹好一曲新時代的奉獻之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