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周瑋)如果想了解當下全國在職青年中國畫教師的整體創作狀態與風貌,那么這個展覽不應錯過: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以心接物”——走進學院·2015全國高校青年教師中國畫作品展,正在國家畫院美術館展出。
這簡直就是一次國內美術院系的“華山論劍”——參展名單涵蓋了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天津美院、魯迅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和廣州美院8大美院的67位在職中國畫教師,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等15所師范大學類美術學院(系)的41位在職中國畫教師,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43所各類綜合大學美術學院(系)的70位在職中國畫教師和包括國家畫院、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在內的15個畫院的24位從事中國畫教學的在職畫師的作品,基本做到了對當下國內中國畫專業教學機構的全覆蓋。
無疑,這是中國美術界的一次重要學術展示。如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所說,中國的美術學院是當代中國美術家的搖籃,而美院的青年教師則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新生力量,往往以實力派的整體角色在當代美術界充當著繼承、創新和突出風格的探索者。他們視野開闊,能夠自覺沖破古今中西的界限;他們不迷信權威,勤于思考,敢為天下先。
由此展折射出的中國畫的新現象,為美術界所關注。現代性與傳統性依然是這一輪中國畫教師思考中國畫演進的主要課題。“這種現代性首先是社會轉型在這一撥青年中國畫教師精神、心理的一種投射,明顯區別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那種比較外在的、普遍具有模仿性的現代性。”美術評論家尚輝說,許多人物畫已具有當代藝術的觀念性或文化寓言的隱喻色彩,已脫離了再現式的人物畫創作理念。
城市風景較多地呈現在這些青年中國畫教師的筆下。專家認為,他們不再像前輩那樣把城市建筑作為山水里的點景,而是直接描寫城市,并探尋那些建筑、街道、公交車里隱匿的人的精神生存狀態。
中國畫的跨界在當下已屬普遍現象。對此,尚輝認為,跨界,不可避免地會削弱中國畫的本體特征。但跨界,也毫無疑問地為中國畫的現代適應性創造了活力與動力,使這種傳統積淀深厚的藝術在當代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與發展。實際上,跨界只屬于當代中國畫演進的前鋒,構成當下中國畫主體的依然是那些具有傳統回歸性或傳統與探索兼容的中國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