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雄心立壯志進軍科技現代化
出陽關入大漠書生意氣真英雄
不言苦不貪功青絲染血寫忠誠
共鑄就共和國脊梁不屈骨錚錚
——選自“共和國的脊梁”歌詞
鄧稼先、郭永懷、李四光、錢學森、茅以升、竺可楨、陳景潤、王選、羅陽,自2012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教育部等單位發起實施“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著名高校以這些科學家的事跡為藍本,創作了數部校園話劇,并由高校師生扮演這些科學家。4年來,這些業余演員們走過了北京、武漢、四川、陜西等地,以話劇這種鮮活的舞臺藝術形式,與26萬多名大學生和社會公眾就愛國、創新、求真、明辨、執著的科學精神展開了心靈的對話。
盡管他們已逝去,但他們的精神照亮了校園的夜空,他們從未離開……
校園話劇——演繹科學大師情懷
中國話劇誕生于校園,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進步的青年學子就以話劇來傳播愛國情懷與科學精神。今天,話劇又一次讓科學之魂在校園舞臺熠熠生輝。
“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這是竺可楨在浙江大學排演的話劇《求是魂》中,對“為何豁出性命,千里辦學”質疑的回應。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光輝黯淡。”這是李四光在中國地質大學排演的話劇《大地之光》中告誡自己,也告誡臺下的師生。
在上海交通大學,“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在話劇舞臺上“復活”了,他站在大學生們眼前,說:“科學家是有他的祖國的”,其情切切;他唱響《義勇軍進行曲》,其聲鏗鏘……
在清華大學,“如果要我再來一次,我還愿意做中國西部戈壁灘上那一朵小小的馬蘭花!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間的光芒,用它照亮這腳下生我養我的土地,用它照亮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用它照亮這民族用血與火所澆鑄的共和國,它永不停息的強國夢想!”這是該校博士梁植在話劇《馬蘭花開》中扮演的鄧稼先在述說對祖國深沉的愛戀。
這些科學大師,他們的人性,如當空的皓月,閃耀著太多的銀輝。然而,怎么樣詮釋這些科學家崇高的精神?用何種形式才能讓他們的形象走進大學生的心中?
話劇這種在中國因具有現代性精神而聞名的藝術方式,成為最值得一試的選擇。
4年前,時任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陳希在策劃實施“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時,希望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向青年學子傳遞他們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4年間,誕生了清華大學以“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事跡為主題的話劇《馬蘭花開》,北京大學排演、以“漢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選事跡為主題的歌劇《為你而來·王選之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以我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事跡為主題的話劇《大地之光》,浙江大學排演、以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事跡為主題的話劇《求是魂》,中國科技大學排演、以“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事跡為主題的音樂劇《愛在天際》以及北京交通大學的《茅以升》、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廈門大學以陳景潤事跡為主題的話劇《哥德巴赫猜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音樂劇《羅陽》。
今年,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繼續推進這一經典活動,匯集這些表演精彩片段的“共和國的脊梁”匯報演出在人民大會堂上演。
“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這些“陳年舊事”能觸動現在的年輕人嗎?這是每一部話劇演出之前,大家心里的疑惑。然而,4年來,在北京、武漢、西安、四川馬蘭基地演出后,觀眾們往往含淚看完,久久鼓掌,不愿離場。
“本想睡一下午,不料一直在哭。”這是一位高中生看完《馬蘭花開》之后發給梁植的短信。
“原以為是中科大的宣傳片,走進去看完才發現是一部摯深、摯真的愛的宣傳片。”這是網友對話劇《愛在天際》的評價。
不說教,不唱高調,只談愛,只演人。科學家變得可親可近,可贊可嘆,是這些話劇共同的特征。
郭永懷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的烈士,他從青海返回北京向中央匯報數據的路上,因飛機失事而犧牲。他和警衛員的遺體抱在一起,燒焦了,難以分開,二人胸口間夾著的原子彈機密文件卻奇跡般得以保存。中科大排演的《愛在天際》就以郭永懷事跡為主題。
然而,大學生們在舞臺上演繹的郭永懷,除了有以身報國的情懷,深夜忙碌,興之所至,他還會推開窗戶,張嘴就唱一段費加羅的《你知道愛情叫什么》,以及唐璜的《照顧好你的愛人》。
“我們感動,因為他們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中科大物理學院物理系博士龍海威感嘆。“他們對祖國的愛,對科學的愛是一種溫暖的人文情懷,這是科學家生命的溫度。只有在話劇這樣能讓人身臨其境的舞臺上,這種溫度才變得觸手可及。”
為了寫“活”這些科學家,《愛在天際》的編劇、導演郁百楊在寫完《愛在天際》的第五稿后,仍甚感不足,直到最終加入了這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愛不能到達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科學不能到達的”來詮釋郭永懷對科學的執著追求,才覺得人物足夠飽滿豐厚。
為了演“活”這些科學家,鄧稼先的扮演者梁植曾遠赴四川綿陽的深山,親眼看到了鄧稼先簡陋的辦公室,“光線灰暗得有些壓抑,陳設簡單得叫人落淚。”
這種心靈的震撼,讓他始終不能忘記。“出演鄧稼先,最真實的感受很難用語言表達,它更像是一個人獨行于漆黑的荒原,偶遇一盞微弱的螢火,循光而行,驀然抬頭間,卻看見了嶄新的世界。”
為了演好李四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資源學院11級的學生趙新雅抱著導演痛哭過,對著輔導老師狂吼過,甚至躲起來抽自己耳光。“在大學里,不寫作業,不怎么上課,打打游戲,這很尋常。”然而劇本中李四光的執著和責任感,卻讓趙新雅覺得不能再找理由逃避,人生總應該做點什么。
“我想演好,把這種觸動傳遞出去。”趙新雅說。
青年人的精神家園:需要這份守望
畢業時,趙新雅毅然做出了讓人詫異的決定——放棄保送研究生,遠赴中國地質勘探一線的新疆地礦局物化探大隊工作。
“李四光一生始終目標明確,就是學以致用,為祖國尋找急需的礦藏,而且他從不推諉躲閃,甚至主動把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這是趙新雅對李四光的理解,“他垂垂暮年還在野外奔走,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承擔這個責任?”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傅安洲看來,趙新雅的決定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就曾受李四光傳記的影響而投身地質行業,現在以話劇的形式更鮮明地展現了他的個性,科學人生和家國情懷,趙新雅也用自己樸素真摯的表演詮釋了‘愛國奉獻、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勇于擔當’的精神。他的思想深受感染也是必然。”
看畢話劇《馬蘭花開》,時年75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核研所研究員安繼剛也淚流滿面。他說,過去那個年代科研條件差、環境苦,科研人員更多的是靠著一種精神支撐著他們走過來的。啟動“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對守望當代青年人的精神家園意義重大,對青年大學生也會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愛國情懷,無論在那個時代,還是現在都一樣的,以話劇這種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成了一堂生動的思想道德教育課,是活生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北京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高艷說。她認為,這些話劇將科學家對國家、民族、事業、親人的情感都做了相當細膩的演繹,深情闡述了科學家的大愛精神。
曾任清華大學黨委書記的胡和平說:“話劇展現了新中國科技工作者們熱愛祖國、勇攀高峰、甘于奉獻、直撲純真的精神品格。他們璀璨的人生和那段光榮的歲月,將使我們的心靈被震撼和洗禮。”
“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這些科學家為新中國的學科建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不是一般的愛國,而是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熱愛。”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王春法看完演出,深有感觸,“而且他們更有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感,自信外國人能做的我們都能做,這種心態通過表演傳遞出來,現在仍值得我們深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