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人才培養結構有待優化
教育部:支持有條件的民族地區設置工科類、應用型本科院校
“隨著‘一路一帶’等政策的實施,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從原來的‘大后方’,變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因此,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結構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8月21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長毛力提對日前剛剛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進行了解讀,并作出如上表述。
據了解,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大會之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素質穩步提升、學校民族團結教育廣泛開展、雙語教育積極穩步推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我國705個民族自治地方縣級行政區劃全部實現了“兩基”目標,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是一個壯舉。
“不過,在民族教育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短板。”毛力提說,比如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區還遠遠不夠普及,一些地區辦學條件相對落后,教育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職業教育十分缺乏雙語教師。此外高等教育的專業結構也不合理,學科體系需要向應用型和理工科方向轉變。
近年來,國家在這方面不斷加大引導力度,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還將進一步優化。今后幾年,國家將優先設置與實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等職業學校;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民族地區設置工科類、應用型本科院校;引導一批民族地區普通本科高校和民族院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就業為導向,調整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專業結構,重點提高工、農、醫、管理等學科比例;支持辦好師范類專業,提升民族特色學科水平;碩士博士學位點設置、本專科研究生招生計劃、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的專項資金等向符合規劃、辦學條件和質量有保障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傾斜;辦好民族院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