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禁錮以后人就會缺乏創造性,清華附中辦學宗旨在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文化氛圍,培養大氣、陽光、素質全面提升的學生。” 日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在接受采訪時闡述了自己對學生素質養成的見解。
融合文化資源 讓校園無邊界 滿足學生個性發展訴求
有勸學子們珍惜光陰的“行勝于言”日晷,有朱自清先生曾漫步駐足觀賞月色的荷塘……清華,以她百多年來的品格、不動聲色的包容,不知不覺地浸潤著孩子們的智慧養成。
清華附中充分發揮位于中關村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積極為學生創新意識與探究能力的養成創造有利條件。王殿軍認為,學校應該積極與社會互動,使校園無邊界,動員一切可調動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學生成長服務。學校建校以來,始終堅持邀請大學教授為學生授課的辦學傳統,幫助學生真切地感悟科學與人文精神,體味尊崇學術、維護公理的大學精神,有效拉動了大學與附中的文化互動;當學生走出校園去親身體驗生活課堂,清華園又成為天然大講堂,極大地豐富了學校的課程資源……這樣的“一出一進”、“一靜一動”,打破了校園的藩籬,助推了學校課堂教學的有益延伸。自2007年擔任附中校長以來,王殿軍用自己所能提供的資源盡量為學生們創造更多滿足自身興趣和特長的機會。
從學生需求出發,積極創造條件,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作為老師,必須就在學生身邊,學生有問題隨時能夠解決,讓他踏實地往前走。”作為一位校長、一位老師,王殿軍始終跟孩子們在一起,每周堅持幾天同孩子們打籃球,用他自己的話說,“放下身段,走近孩子”才能了解他們對學校的需求,雖然在激烈的拼搶中,他也有過“掛彩”的經歷,但這種“親近”帶給學生和學校的改變卻是巨大的。
“在學校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影響中,中小學階段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為人生奠基的階段。”王殿軍表示,“校長要把握住學校的人才培養方向和教育的方向,要具備國際視野。”
學校是這樣一個地方,她為學生提供成長的平臺,給學生提供知識的滋養,從教室到校園,從圖書館到校長室,在這所附中里,處處都透著清華大學嚴謹的學風和樸實的風骨。在為孩子們建設一流實驗室的時候,在與國際學校的課程接軌的時候,清華附中從未吝惜過投入。是學校“錢多不愁花”?這樣的評判自然是不對的,用王殿軍校長的話說,“創造平臺,并且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才能讓孩子有機會發現自己究竟喜歡什么。”
在一次為孩子們講述自己成長經歷的時候,王殿軍校長曾說過,“對于我的經歷,與其說是每一次餡餅砸著我,還不如說是我自己移動到餡餅下。收獲的是偶然當中的必然。”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天分還是努力,王殿軍認為都是長必須經歷的,“學生要在學中慢慢體驗,在辛苦中努力,通過辛苦付出獲得每一個進步,讓孩子體驗這種不斷進步、不斷成長的快樂。但是成長的過程和學習的過程沒有那么輕松,本事哪能那么輕松就學到。”
打通學科壁壘 凸顯校本課程特色 建構“三型”課程體系
“豐富多彩的課程和學習過程一定有助于學生變得聰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精神,這一個點是毫無疑問的。”在清華附中,學生們可以常常走出校園,可以到校外甚至是京外進行趣味試驗,學校還將課堂直接搬到圓明園,開設了《走進圓明園》選修課……學生們通過探訪圓明園的歷史、文化、自然,甚至要去研究她的環境,檢測水質,觀察動植物繁衍等。通過綜合課程將圓明園作為一個大的系統,實現各個學科的知識跨界融合。
王殿軍認為,課程設置需要有“層次性”和“豐富性”的兩方面考量。針對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設計課程,是王殿軍在學校課程建設上的重要理念。對此,清華附中進行了課程整合,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構建了“基礎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位一體互為遞進的課程體系,依此來“因材施教”。
傳承清華附中百年傳統 培養大氣全面的陽光少年
在王殿軍看來,作為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的附屬中學,清華附中百年來沉淀下來最重要的一些特點中,特別重要的最突出的就是“大氣”。附中要培養全面、大氣的陽光少年,這種培養來自附中寬松的文化氛圍和包容的文化積淀、來自于大師對話的深厚文化內涵。
清華附中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如注重作為清華傳統的體育。通過讓學生參與體育項目可以鍛煉身體、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更重要的不能忽視的是,在中學階段,強調體育對人的精神的作用,對人格的塑造、對團隊精神的培養,對尊重規則的意識的養成的重要作用。
清華附中從體育、藝術、科技、動手能力等方面,既給每個孩子提供機會,又通過設置差異化的發展路徑,給優秀的孩子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幾年來,在清華附中在師生員工中,在學校的理想追求、文化氛圍、學校精神凝聚力下,老師的活動變成一種“教育自覺”:他的事業、他的夢想都寄托在了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上,當他看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變化時都會感到自豪和驕傲。用王殿軍的話說,是“教育到一定的時候一種自我實現和自己職責的一種自覺的履行,”自然,這種教育迸發出來的力量一定是巨大的。
寄語附中學子 厚積薄發 成為有思想的全人格少年
在王殿軍看來,清華附中已經給畢業學子建立了寬廣而厚實的文化基礎,在未來他們可以大膽地嘗試,不要怕失敗,一定能夠成功,因為他們已經接受了最好的教育,為未來的成長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所以他希望清華附中的畢業生自信、勇敢,他也相信他們將來肯定會有成就,無論在哪個行業一定都不會碌碌無為。
對在清華附中就讀的孩子來講,王殿軍提出了更為中肯的意見:“一定不要功利,一定要相信你的學校、你的校長、你的老師為你提供的教育一定就是最好的教育,放開了自己的想象,尊重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全面的才能,為未來奠基。”
手記:一所優質的學校,并不在一定在于具備了完備的硬件設施、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當學校里的孩子們都能夠滿足自己不同層次對知識的渴求,校園讓孩子可以放開自己的想象,尊重自己的興趣,發展自己全面的才能,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成長為大氣、陽光的一個全面的人,我們怎能不說,這是一種良好的人生奠基?一個快樂的人生起點呢?
嘉賓簡介:王殿軍
男,漢族,1960年9月生于陜西。1982年1月在陜西師范大學數學系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學數學學院獲得博士學位。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教授,先后擔任過數學系研究生工作組組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2007年1月起任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