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沙龍現場
6月23日,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人民醫院(華南理工大學第一臨床學院)的專家、教授再次聚首,參加由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承辦的第二期醫工結合學術沙龍,雙方就互聯網+與人體數據科學等話題展開了研討。華南理工大學副校長邱學青教授出席學術沙龍,他希望在大數據時代,努力實現信息科學與臨床醫學的對接,推動醫工融合、協同創新,讓科研成果更多地轉化成產品,走向市場,服務社會。
擁抱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助力醫療發展
如何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緊缺與人民追求高質公平的醫療需求與日俱增的矛盾?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院徐向民教授表示,慶幸的是大數據時代來臨了,可以嘗試改變傳統的抽樣+經驗+試錯的方法。面對突破時空、低成本地獲取的海量信息,如果將信息學科與醫院、醫療產業相結合,前景非常光明。
特邀嘉賓陶大程是智能信息處理與數據挖掘領域的國際頂級學者,他在報告中介紹了大數據的處理與學習,并以眼科疾病為例,詳細論證了可以通過數據體量(Volume)、數據種類(Variety)、數據真實(Veracity)、數據速度(Velocity)等手段實現數據價值(Value),造成眼睛紅腫的原因千差萬別,你可對海量圖片信息進行篩選,找到近似的有效治療信息,讓醫療大數據助力傳統醫療,對患者進行分流,真正做到緩解醫院的壓力。
現今醫院有大量的醫療數據,當務之急是要將非結構化數據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利用可穿戴技術和云端服務實現患者的個性化治療,廣東省人民醫院醫學影像部主任兼放射科主任梁長虹闡述了大數據與醫學影像的聯系與應用,并表示特別期待華南理工大學醫學信息研究平臺的早日出現,推動精準醫學的發展。
醫工結合更顯創新魅力
在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找到學術興趣接近、學術方向有交叉的合作團隊,依然是這次醫工結合學術沙龍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省內有幾十家眼科中心,臨床數據特別豐富,廣東省人民醫院眼科主任張良渴望華南理工大學能協助大數據處理,這樣遠程會診是可以實現的。腎內科王文健教授則期待能利用影像技術與電子信息技術的結合,來分離患者同一部位多種病變的不同病灶。
華南理工大學的田聯房和李遠清兩位教授正在協助我們團隊進行CT肺體積計算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將在今年7月底舉行的粵港澳臺康復大會上介紹,談起首次醫工結合學術沙龍取得的成果,廣東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博士生導師張鳴生興致勃勃地表示。
聽了大家的發言,邱學青感慨地表示:在臨床方面,我們很想聽聽醫生們的要求,用我們的技術來解決醫學上的需求,醫工結合就是我們的辦學特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