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職于西部某高校的年輕教師曾強下決心逃離微信朋友圈,他說:逃離朋友圈是希望漸漸回歸到較為冷靜、理性的師生關系,不要把時間碎片化并消耗在社交媒體的熱鬧之中,更多地通過面對面或者郵件等形式增加學術上的討論和交流。作為老師,我們要自律,學生也要自控,朋友圈讓老師和學生成為了朋友,但融洽的師生關系不能總靠朋友圈。
現在的大學里,師生互為好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通過愈來愈發達的社交工具,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種更加緊密的師生關系。通過微信朋友圈向學生推送閱讀素材,回答學生提問,與學生互動交流,在不少教師看來,朋友圈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教師形象更加真實。然而當朋友圈經歷了一個火熱階段之后,也有教師發現,朋友圈缺乏內在的、深入的交流,師生關系表面近了實則遠了。
客觀來講,能夠勇于發出逃離聲音的老師,應該屬于認真對待學生和教學,真正希望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教師群體。但其實所謂逃離朋友圈,本質上是個偽命題。新技術的發展不可阻擋,本來在社交媒體上一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為什么非得讓學生走到面前來呢?網絡已經對大學教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慕課、翻轉課堂正在成為最熱門的校園詞匯,課堂教學這個大學最重要的元素都在現代科技的推動下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何況師生關系呢?人為地拒絕新生事物,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
但是,這并不代表筆者樂于充當朋友圈的粉絲。每個人都會有很多朋友,這些朋友可能是同學、是同事,也可能純粹是生活中的朋友,他們都是我的朋友,但實際上并不屬于同一個群體。他們之間未必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也并非朋友。微信朋友圈把他們簡單地聚集在一起,也就意味著朋友圈中的交流更多只能浮于表面。否則,很容易造成朋友圈內不同群體間的沖突。有老師抱怨朋友圈中的私人文字被學生曬到公共網絡上吐槽,原因正在于此也許那些文字同事間可以交流,但并不適合展示給學生。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安全距離,人與人之間一旦越過安全距離,對方便會產生某種不適感。其實在社交媒體上也是一樣。微信朋友圈說到底是帶有某些私人屬性的,把不適合向全體朋友展示的內容放到朋友圈中,某種意義上就是向別人敞開了自己的私人領域,別人自然可能會對你產生壓迫感。所以希望通過朋友圈與學生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沒有錯,但如果無視學生朋友和其他朋友間的區別,完全采用同樣的交流方式與學生交流,其實從開始就走入了誤區,出現后來的不適乃至產生逃離的念頭也就不奇怪了。
說到底,社交媒體是種交流方式,它應該成為師生傳統交流方式的補充,而并非與傳統對立。師生間可以是朋友關系,但其有別于普通朋友關系的根本不同,在于其應該建立在因學術探討、思想交流以及互相幫助而產生的尊重、信任等基礎之上,而并非簡單點贊,甚至無原則地點贊。現代師生關系無須回避朋友圈,但卻不能止于朋友圈。與其在產生不適之后逃離朋友圈,倒不如認真反思該如何通過這些新型方式,建立起更加理性、真誠和融洽的現代師生關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