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蘇州中考作文《不錯過》名師解析——蘇州外國語學校徐余忠
初二語文教材上學過劉心武散文《錯過》,劉心武認為,錯過是一種生活的常態,沒有“萬無一失”的人生,沒有人能抓住你想要的一切。錯過有主客觀原因造成,有的錯過無關緊要,有的錯過可能是一種幸運,有的錯過可能是遺憾,甚至是追悔莫及。
今年的考題《不錯過》,雖是半命題作文,但逆向立意鮮明,與蘇州2011年中考作文題《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頗為相似。既然生活萬象紛雜,錯過是常態,而題目在價值導向上逆向強調“不錯過”,那么其對象一定是有意義的或很重要的。這里細細推敲一下,不難發現,“不錯過”的涵義有指“不再錯過”或“不能錯過”的意思,前者可以寫成往事追憶,后者可以寫成人生宣言。
明白了題目的基本意思后,要寫成此文,我個人覺得要過兩關:一是選材關;二是立意關。
首先,就“選材關”而言,最好不要凌空蹈虛,寫成“不錯過理想”、“不錯過青春”、“不錯過愛”等過于空泛的文章。建議要化虛為實,化情為物。據此梳理一下,“不錯過”的對象可以是:某一次比賽的機會、一場精彩的表演、一次難得的重逢,一次深情的送行,一次對友人冰釋前嫌的道歉,一次對親情精心凝神的體悟,一次日出日落的守候,一次春天里的桃花盛開等等。
其次,要過“立意關”,就需要在平凡小事中,有所提煉,能升華出不一樣的情感和思想來。“錯過”與“不錯過”既是一個生活的問題,也是個哲理的問題,都有耐人尋味的情思和意趣。“不錯過”似乎更多的包含著主觀的對生活與人生的認知和選擇。所以如果考生能在敘事的基礎上,恰當的抒情議論,定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果只是用故事本身說話,過于含蓄甚至隱晦,對于考場作文來講,則是不太可取的。
綜合而言,此次作文題較之以往詩性題目來講,鮮明的體現出了三個特點,即教材關聯度高;生活化氣息濃;選材開放性強。既能讓考生容易入手,又能考察學生的生活感悟力和思辨力。
鑒于初中生的邏輯思維不夠完善以及高考作文“議論文”大撞車的教訓,雖然可以“文體不限”,但在沒有較高的把握下,我個人仍然不建議寫議論文,這極易流于空洞。題目從生活中來,我們的寫作應該還原到具體的生活中去,寫出在這個青春節點上對生活的真切感悟才是好文章。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