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山,那片“道德森林”
——長沙市岳麓區區校共建大學生德育工作
湖南長沙岳麓山是湖湘文化傳承史和中國近代史上的耀眼坐標。如今,湖南22所高校聚集在此,30余萬名青年大學生求學于此。
近年來,長沙岳麓區依托區域德育資源和高校智力優勢,建成291個區校共建基地,打造實踐育人新載體,刷新大學生道德觀與價值觀的培育方式,化零為整,加以指導,使得大學生道德教育走出課本、校園,與社會共建人生道德架構。
在社區學會道德判斷
社區是距離高校最近的基層土壤,在岳麓區,社區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第一站。桔子洲街道學堂坡社區的90后助理彭晶說:“理論教育是必要的,但通過實踐去檢驗書本上的理論更重要。”談起瑣碎的社區基層工作,同為社區助理的賀莎頗有同感:“好的道德品質要靠自己去體驗養成,從自己做起,釋放正能量。”
開放式校園使得學生和社區有著天然的親近,社區也樂于吸引大學生來鍛煉:咸嘉湖街道近3年來招收大學生社區助理人數超過40人,桔子洲街道學堂坡社區每年都為大學生提供11個固定崗位和數百流動崗位,觀沙嶺街道“天天書記助理”組成的5支志愿服務隊常年服務于社區的大街小巷……
社區實踐需求大,對接效率需要提升。岳麓區文明辦主任唐南沙說,我們要保證每一個自愿參與的大學生都聯系得上,上得了崗。目前,岳麓區在區校共建信息平臺上共計公布787個社區助理實習崗位供大學生報名,300多名街鎮干部變身實踐聯系人,與高校直接溝通洽談。
機制保證機會。當下,在實踐中學會道德判斷已成為大學生們的必修課。
湖南師范大學楊思宇同學是道德仲裁庭的評議員,她說:“道德仲裁,讓我們從實踐中甄別好壞,在這個評判道德的全新平臺里,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湖南師范大學谷貞同學說:“道德不只是書中理論,更是從生活實踐中得來,道德仲裁的經歷教會我換位思考發現問題,不武斷對錯。”
道德仲裁庭成立一年來,共有來自湖南師大、湖南商學院的60余名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調查取證、法律咨詢、當庭辯護等各個環節。他們依靠道德的“柔韌約束力”規范法律輻射不到的“空白地帶”。
大學生社區實踐只是區校共建第一步。岳麓區通過建立區校道德高地工作聯席會議、互聘德育專家、重大事項通報等制度,有序引導,科學配置,已建成愛國教育、志愿服務、社會調查、創新創業、文化交流、網絡凈化等6大類別291個區校共建基地。
榜樣之樹不斷生長
10月22日上午,岳麓區坪塘街道新合村桐沖組,全國道德模范廖月娥的家,來了兩名大三學生——黃雨帆和尤曉波。她們很早就了解了廖月娥的事跡,特意來廖大姐家學習。
成為“全國道德模范”后,廖月娥以道德宣講團講師身份給湖南各高校學子講課,傳遞榜樣力量。廖月娥敬老院日前正式啟用,成為岳麓區大學生“孝文化”德育實踐基地。
中南大學舞蹈教師郭貝貝也是學生的榜樣。
在教學一線多年,每年,郭貝貝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社區義務展演。她還經常拉著學生們一起義演,她說:“我告訴我的學生,你們都不是天之驕子,要從象牙塔走出來,對社會有所貢獻。”
大學生歐陽瑞芷的母親看了郭貝貝的節目后,執意讓她轉學到中南大學跟著郭貝貝學舞蹈。歐陽瑞芷說:“跟貝貝老師久了,自然學到她的品質,畢業了我還會和她一起義演。”
在岳麓區,像郭貝貝團隊這樣的文化志愿者共有3000多人。
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陳剛認為,藝術家與人民產生精神共鳴,多交流,藝術就能走進普通人的生活。“陳剛師生公益音樂會”已成為他義演事業的支點。
大學生“藝術家們”在基層采風,他們把演出的所見所想寫進歌里,還有人計劃把中國傳統詩詞寫成歌曲。高校文化逐漸融入普通社區。
藝術與社區的融合成為一種風尚。位于岳麓區的后湖國際藝術區會集湖南省眾多文藝大家,除藝術家工作室外,這里的展館全部免費對外開放,目前已經有不少大學生和居民前來參觀。據不完全統計,開園一年來,有數以萬計的大學生自發前來接受藝術熏陶。
近3年來,岳麓區共組織各類大型主題項目70余個,參與大學生近10萬人次,全區89個社區成為大學生的“道德之家”“心靈驛站”。
微微塵光,終可點亮滿天星辰
“微微塵光,終可點亮滿天星辰。”——這是湖南中醫藥大學“微塵”義診隊的口號,也是志愿者們的道德信仰。義診已成為“微塵”義診隊隊長鄧哲的習慣,她每學期都要組織幾場健康講座,參加義診。“微塵”義診隊成立4年,已為社區、福利院提供免費服務5000人次。鄧哲說:“要讓學弟學妹們從我們的行動中有所啟發。服務他人,鍛煉自己,將小奉獻匯聚成大改變。”
改變與被改變,已是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核心主題。“志愿服務讓成績和相貌都很平凡的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平凡。我們要在懷疑的時代充滿信仰。”說這話的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會長張行易。
“我們的志愿服務隊從不缺人。”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青年志愿者協會會員魏東亮認為,“在志愿服務中,我們改變了他人,更改變了自己,善事的影響力不可估量。”
在岳麓區,每所高校都有這樣的志愿服務團隊。大大小小的志愿服務讓社區變得更加溫暖,更有人情味。
隨機調查顯示,義務支教已成為大學生志愿服務的主要選項。長華社區的“放學來吧”,學堂坡社區的“智天使”公益團隊……一個個道德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農家學舍”的首站設在岳麓區蓮花鎮龍洞村,2009年成立以來,吸引了近500名高校志愿者來這里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奉獻青春。
據了解,“農家學舍”志愿者體系已實現自動化運轉,6個學舍點共有5所高校的志愿團隊負責,每一個團隊都能自主完成學舍點的各項服務。目前,項目吸引近20所高校大學生參與,得到國家“希望工程”支持,很多志愿者“扎根”于此。
岳麓區區校共建工作啟動3年以來,已有415個大學生社團與區長期合作,注冊大學生4萬余人。岳麓區區校共建大學生道德高地引起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
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肖國安認為,區校共建大學生道德高地工作是一項富有創新性的工作,這將在全國率先開啟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新模式。(記者 唐湘岳 通訊員 譚鑫 王城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