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靳曉燕)27日,光明日報社與北京師范大學簽署共建新聞傳播學院協議,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正式揭牌。這是光明日報社與北京師范大學適應國家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和媒體變革、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主動適應媒體融合新時代邁出的重要一步。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校長董奇等出席會議。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受聘擔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這所新聞學院,是在新聞傳播界對全媒體人才強烈渴盼和期待聲中孕育而生的,一誕生便呼吸著媒體融合發展的新鮮空氣,沐浴著改革創新的明媚陽光。”光明日報社總編輯何東平表示,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這次光明日報社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建新聞傳播學院,不妨把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的“融媒體”人才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這項工作意義重大、關系深遠。要打破常規,改革創新,把最新的需求體現到課堂教學中,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好地適應新要求,發揮自身優勢,在新的時代有所作為。
當傳統新聞傳播理論面臨著巨大沖擊,傳統新聞人才培養模式面臨著重大調整之時,作為培養媒體融合時代卓越人才的重要舉措,新聞傳播學院將有怎樣的創新?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劉川生指出,在“融媒體”、新媒體傳播最前沿領域,所有的專家都是“學生”,所有新聞院系都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所有學校都是“零起點”,這給新組建的新聞傳播學院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夯實學生人文素養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全媒體素質。堅持推動“記者編輯進課堂、教師學生進媒體”,讓兼顧業界前沿與媒體實操的導師團隊、精品課程、教材案例,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新聞教育資源。堅持建設好光明日報實習基地,積極發揮雙方資源和人才優勢,將實踐延伸到新媒體探索研發的第一線,讓師生真正成為“融媒體”時代的引領者,成為新型媒體業態的開創者,使學生始終站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最前沿。
接過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聘書,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劉偉思考的是什么?
“新聞追求‘新’。新聞實踐者要報道什么新?新聞教育者要面對什么新?新形勢、新常態、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新規定,還有新觀點、新思潮。面對這些‘新’,國家層面的答案是:根本出路是創新發展!而我們呢?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結果應該是衍生出新產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用新的技術手段傳播中國聲音。在這種新常態下,我們的辦學模式是:理論教學與新聞實踐并重,開門辦學,多元化教學。我們的目標是:順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發揮各自優勢,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以先進的新聞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為依托,把傳統新聞學課程和現代傳播學課程相整合,著力培養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熱愛祖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恪守新聞職業道德、秉持新聞職業操守的一流全媒體人才。”
據悉,學院將設立中華文明傳播研究中心、中國知識分子研究中心、國情與意識形態研究中心、教育與社會調查研究中心、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等若干研究平臺。新聞傳播學院還將通過理事會制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體系,爭取在全國高等新聞教育改革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記者靳曉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