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李江濤、趙琬微)為何近年來我國影視作品產量豐厚卻鮮有大師與精品?30日在北京電影學院閉幕的首屆電影教育國際論壇上,多位專家指出,我國電影專業教育存在人文基礎薄弱、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與電影事業發展需要有較大差距。
《中國普通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顯示,截至2010年,全國有105所本科院校開設表演專業、18所開設導演專業、65所開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33所開設影視美術設計專業、280余所開設動畫專業,人才培養規模較大、電影專業教育發展迅速。
但與此同時,我國電影專業教育仍存在突出問題。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童啟富表示,藝術院校人文社科教育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加上近年來學生文化素養整體下降、電影人才市場對實踐能力重視等因素,導致電影專業學生人文修養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
童啟富說,在大學階段加強人文教育非常重要,但目前,影視專業四年本科教育難以承受培養“精英人才”的重任。為了提高學生的市場競爭力,許多電影專業院校在高年級主要安排專業實踐,而把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壓縮在低年級開設。因為課時有限,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必然會擠占公共課的時間,人文、藝術修養類課程就很難有時間開設。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了,但代價是人文修養不足、思想理論水平不高,藝術創作缺乏必要的根基。
此外,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復合型人才缺口大。多位專家指出,目前我國電影教育人才培養結構無法滿足產業發展多層次需求。當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扎堆,約占總量的80%以上,但高端的創新型人才和與低端的職業型人才均嚴重短缺。既懂實踐又懂理論、既懂藝術又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也很緊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員宋明翰等專家建議,在影視專業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應注重人文修養尤其是本民族文化意識的培養。通過培養學生對民族與國家歷史、發展與未來的認知,學習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內涵,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跨越式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