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與南開大學聯手招收故宮學博士生——
告別“零敲碎打”式研究重構故宮學術體系
日前,國內首批故宮學與明清宮廷研究方向博士生在南開大學正式開班,由南開大學與故宮博物院的導師共同指導。古老的故宮與新興的故宮學,為世界各國學者深入探究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開啟一個新的視域。
迄今,故宮學這一學科概念已誕生11年,“故宮在北京,故宮學在世界”——學者們關于故宮的研究不再拘泥于紅墻金瓦的紫禁城,而是以此為坐標,去解讀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遺傳密碼。
故宮學源于文物觀念的拓展
2003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的鄭欣淼,在南京博物院的一次演講中,首次提出了“故宮學”這一概念。而離演講地不遠的地方,正是明初南京故宮的遺址——那是北京故宮的“原版”。故宮學是整合了各地故宮資源的“大故宮”。
首倡建立故宮學并非鄭欣淼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源自他對故宮文物整理研究工作的反思。2000年,故宮與法國集美博物館合作舉辦了“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很多人感到好奇,包裝也能算文物珍品去展覽嗎?這些并不“像樣”的文物緣何有如此的吸引力?
傳統的故宮研究常把文物藏品看成是孤立的、毫無關聯的個體。“應該將故宮看作是一個文化整體,著重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這就要求我們的研究工作從單純的器物擴展到紫禁城宮殿群、文物典藏、宮廷歷史文化遺存、明清檔案、清宮典籍及故宮博物院等多方面。”鄭欣淼認為,“這應該就是故宮學的內涵。”
明史專家、南開大學南炳文教授認為,這個學科的提出是一個“質的飛躍”,讓之前對故宮“零敲碎打”式的研究集中起來,有利于更好地探尋故宮深刻內涵,構建出科學體系。
故宮是濃縮的中華文明史
故宮博物院建院見證人單士元曾經深情地說:“故宮不只是皇宮,而是一部中國通史。從建筑布局、空間組合、匾額楹聯,到商周以降宮殿、堂廟的傳世珍品,都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的社會發展史、文明史、文化史。”
2004年至2010年,北京故宮進行了一次在故宮學指導下的文物清理,首次數清文物藏品為1807558件。其中85%以上為清宮舊藏,從原始社會至晚清近代,歷朝歷代均有精品,從未中斷。由于材料豐富,以前的研究多在不同的領域分散展開,故宮學則要求把這些基礎研究按照中華文明發展的內在邏輯整合起來。
近年來,故宮學研究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2011年浙江大學故宮學研究中心成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自2012年開始每年招收博物館學、文物鑒賞、故宮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同年,南開大學故宮學與明清宮廷研究中心正式揭牌;2013年,故宮博物院整合力量重構學術體系,成立了故宮研究院。
今年,故宮與南開大學聯手招收博士生,開創了故宮學研究的新局面。已近古稀之年的鄭欣淼特別喜歡在大學校園里與師生圍坐在一起,從大歷史、大文化的視角探討故宮的過去與未來。他希望借助大學的力量,使故宮學產生一種學術范式的轉變,一改故宮單純研究文物、“專家多學者少”的局面。
故宮學是中國的文化窗口
成立于1965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藏品屬于一個整體,互補性強、聯系面廣。故宮學是連接“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紐帶,也是兩個博物院交流合作的內在動力。
2009年秋,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謝敏聰率先開設《故宮學概論》課程。“歷史之真、文物之美、意涵之善”是謝敏聰主講的故宮學課程的主旨。在他的講述中,中國歷代故宮與宮廷建筑呈現出中國歷史的源遠流長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009年鄭欣淼應邀在臺灣政治大學舜文大講堂講演,題目為《故宮與故宮學》。按約定時間他早到了半個小時,便抱歉地對該校文學院院長周惠民說:“到早了……”周惠民連聲答道:“不早不早,已經晚了60年!”這種期盼源自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源自兩個博物院的收藏都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事實。
由于清末國事日衰、外患頻仍,故宮很多珍藏多次慘遭劫掠,遺珍異域,流失民間。正因為此,故宮學成為海內外清宮舊藏共同的“學術歸宿”,學者們期望世界各地的研究者以開放的心態,加強合作交流,共同展開具有反省意識與批判精神的研究,讓故宮學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文化之窗。(記者 陳建強 通訊員 陸陽)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