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剛,上海新東方學校校長,著名國際考試測試與口語教學專家。1984年畢業于蘇州大學英語系,之后留校任教。1995年赴澳大利亞留學,獲傳播學碩士學位。1998年起任BBC(英國廣播公司)亞太部記者和節目主持人,2000年8月辭職回國加盟新東方。
本來約好1月21日下午1點半采訪的,因為周校長在上海新東方徐家匯分部上課,所以采訪就延遲到了下午3點。汽車過了復旦大學正門,在國定路的上海新東方學校門口停了下來,下車的時候,正巧有一位行色匆匆的女生,疾步超過我們走進新東方,估計是一個新東方的學員趕去上課。新東方學校前門大廳里有很多學生進進出出,按照指示牌我們找到校長辦公室,但周校長還沒回來,打電話給周校長得知他正在路上,兩分鐘后就到。
沒過多久,一個中等身材、戴副眼鏡、拎著個小型行李包的男子推門而進,他就是周成剛,上海新東方的領頭人。周成剛待人爽快熱情,見到我們就拿出別人剛送給他的好茶給我們泡上;周成剛注重形象,當我們的攝影記者提出要拍照時,他特意從他的行李包里掏出剃須刀去收拾自己的胡子茬兒。在今天這位上海新東方校長的眼中,自己當年的留學生活是蠻辛苦的,但所幸的是自己挺了下來,經受住了海外留學的種種折磨和鍛煉,為自己的“成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十而立”的年紀,只不過立了個戶口簿,立了個戶主
記者:孔子說,“三十而立”,但您卻在30歲左右放棄了自己從前的所立——一個教了10年書的大學英語老師,選擇出國留學,到底是什么促使你在那個時候產生了那種想法?
周成剛:的確,22歲的時候我留校當了老師,而且一當就是10年,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仔細想想自己究竟立了些什么呢?其實只不過是立了個戶口簿,立了個戶主,有了套房子,其他好像什么也沒有,看看從前的同學,有一些早就出國的,他們的生活似乎因為在異國他鄉拚打的經歷而多了一份精彩。再看看周圍的社會,在校園里呆了10年,雖然校園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但10年過后,自己卻覺得社會發展得好像不認識了似的,覺得自己像要馬上被社會拋棄一樣。當時馬上要評為副教授,而且還有公派出國的機會,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國內的一切。雖然開始還有些猶豫,但最后想通了,覺得自己必須去充電,必須勇敢地走出去,才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記者:放棄已經建立的事業基礎,開始人生的一大轉折,肯定會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會遭到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反對,第一個反對您出國的人是誰,為什么反對您?您是如何面對非議,怎么和家人朋友溝通交流的?
周成剛:最初反對我出去的是院里的老教授和一些領導,因為當時快要評上副教授了,而且公派出國的機會也有,他們覺得我這個時候出國要放棄這些,實在有些可惜。父母當時也不是很贊成出國,但我是先從心理上說服自己,然后再去說服父母,說自己和他們一定會有一個更加美好的將來。
當時的自費留學沒有現在這樣輕松
記者:準備出國時,語言應該不是很大的問題,您當時的托福成績是多少呢?簽證時的情況怎么樣,有沒有遇到什么障礙?當時的自費留學和現在有什么不同?
周成剛:語言的問題不大,當時TOFEL考了600多分,已經夠了,但到了那邊之后發現還是有很大差距,口語一開始還是不適應,加上上課學習時有很多的書要看,還要做論文,所以語言上還是有一些不適應。簽證時沒遇到很大麻煩,比較順利地通過了。有麻煩的是那些去讀語言學校的,他們中一些人只是想過去掙錢,所以簽證的時候就被簽證官懷疑學習目的不明。當時的自費留學沒有現在的這樣輕松,那時候沒有中介公司,不像現在的學生只要是有錢,找一家中介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國家學校的信息;那時候只有靠朋友介紹?當然自己也查詢了很多學校,寫信去索要大學資料,當時自費留學很辛苦,生活費、學費開支比較大,一年的花費在10萬-12萬人民幣之間?這些花銷主要靠自己打工掙。
記者:從產生出國的想法到登機前,您心中有沒有給自己定什么目標?
周成剛:要到一個萬里之外的陌生地方,不知道結果會怎么樣,不知道自己的投資會不會有回報,所以當時也沒什么目標,只是想提升一下自己的英語水平,到那邊獲得一個學位。
我問朋友怎么看不到袋鼠?
記者:去澳大利亞之前對這個國家的印象怎么樣,到了澳大利亞之后有什么轉變?您覺得自己在文化背景上受到了什么樣的沖擊?
周成剛:應該有很大的變化,在國內的時候接觸到的一些介紹澳大利亞的信息,一般都是比較有特色的,比如澳大利亞的袋鼠、考拉熊和很多鄉村的美景,所以就以為澳大利亞是動物滿地跑、鄉村氣氛比較濃厚的一個國家。到澳大利亞一個星期之后,我問朋友怎么看不到袋鼠?朋友笑著跟我解釋,在這哪能見到袋鼠啊,這是城市。后來才知道也只是在特定的地點和時刻,才能見到袋鼠。澳大利亞85%的人口集中在東南沿海,而東南沿海的這些城市都是高度城市化的。
文化背景上的沖擊非常大,到了澳大利亞等于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文化背景。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和國內的處理方式不同。比如水管壞了,怎么辦呢?在國外你只要打個電話給物業管理就可以了。所有事情的操作模式和背后所體現出來的文化風俗都不一樣。一件事怎么看、怎么做都有一種西方自己的模式,不同于東方。
這是一種大孤獨
記者: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后,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您當時到了澳大利亞之后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后來您又是如何克服的?
周成剛: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心理上的孤獨、寂寞、失落感,這是一種大孤獨。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那真是一種很痛苦的折磨,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當時想自己為什么要出來受這份洋罪?所以非常想家,甚至大哭過一場。不過,這個磨合期一般是3個月,人家都說只要你扛住了這3個月,就能扛住3年的留學生活,就能扛住以后人生的30年、一輩子。因為陌生、什么都不懂,所以會有恐懼的感覺,不懂得它那套生活模式,其實只要你掌握了,即使到其他地方,英國、非洲、美洲你都不會那樣的恐懼,因為你會買張當地的地圖,會買一份報紙,了解一下最近發生了什么事情,這樣就會比較容易地和別人溝通交流起來。
如何克服自己的大孤獨?我覺得首先應該把語言學好,因為語言是人們交流的載體,只有學好語言之后,才能讓人們更好地交流。這樣就會拉近和當地人之間的距離,留學生剛到國外的時候,心理上都會有一個換算習慣,比如在倫敦買張報紙會花掉8毛英鎊,合10元人民幣,你心里覺得可能會很貴,但買了之后你就會知道當地發生了什么事情,為自己和外國人之間拉近距離找到一些共同話題。
另外,自己也要主動地走進社會,因為教室里只是教你如何寫論文,但語言是個全方位的東西。你可以打工,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應該說興趣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在美國你可以學打籃球,在澳大利亞學游泳和沖浪,在加拿大打冰球,在英國打網球和踢足球,培養了這些興趣愛好,這樣你就有機會和當地人打成一片。
鋸木板一天得鋸半卡車
記者:中國留學生去國外留學大多會有一項必修課,那就是打工,打工不僅可以緩解留學生經濟上的窘境,又讓學生接觸到學校里學不到的東西。您當年打工通常都干些什么,是怎么找到的?您比較喜歡干其中的哪一個?
周成剛:去打工的時候,老板問,你會干什么啊?我說我英語說得好,老板大笑,說,澳大利亞遍地是英語說得好的人。找工作不是很容易,當時干過很多體力活,鋸木板一天得鋸半卡車,此外還當過清潔工、洗碗工,因為洗碗不需要什么工作經驗。比較輕松的一個活是在花旗銀行當實習生,干什么呢?就是拆信封,雖然比較輕松,但心里不是很舒服,因為那里工作的外國人都是白領,他們不會瞧得起你一個拆信封的實習生。反而,干體力活的時候,雖然累一些,但干完之后,和一些工人一起喝啤酒,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天,心情會覺得很愉快。
最大的考驗就是對一個人適應能力的考驗
記者:您覺得當時的留學生活對自己的最大考驗是什么?
周成剛:我覺得最大的考驗就是對一個人適應能力的考驗,怎么去適應這個陌生環境,怎么從陌生的環境中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在國內,雖然自己成家了,但很多事情還是自己和親人共同承擔。到了國外,一下子沒有親人和朋友的關心和幫助,從洗第一件衣服、買菜,到掙生活費,都得自己一個人干。那個時候是不進則退,需要自己以極大的努力來適應生活,需要自己不懈的努力;反過來說,也正是在這些事情中自己的獨立性得到了鍛煉。
留學生活對在BBC的工作絕對有幫助
記者:畢業后,您去了人稱世界新聞重鎮的英國BBC工作,您覺得當年的留學生活對您在BBC的工作有什么意義和幫助?
周成剛:絕對有幫助,絕對。像剛才我說的,只要你熟悉了解了外國人那套生活和思維模式,知道怎么跟外國人打交道,心理上就不會產生恐懼感,會和別人交流得很好,心里感到很踏實,工作上也會很快適應起來。
回國工作一直是我的一個夢
記者:后來一次偶然回國的機會讓您遇到了當年的老同學俞敏洪——新東方的創始人,很多媒體上說您受了俞敏洪一句話的感染,毅然決定辭去BBC的工作,并放棄正在移民加拿大的申請,全身心投入到上海新東方的創建上來,做出這樣大的決定可能并不僅僅是因為一句話的刺激,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再次放棄自己令人羨慕的職業,并重新開始自己的創業生涯呢?
周成剛:其實回國工作一直是我的一個夢,但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個理想的位置。了解到新東方的一些發展情況之后,非常看好新東方英語培訓的市場前景,而且國內各項事業的發展速度非常驚人,it is amazing,在這樣的環境里工作會讓人感到很受鼓舞、很有激情。加上俞敏洪是我中學同學,彼此間都知根知底,他的鼓動也讓我動了心。還有一點就是,可以回到教育老本行,回到自己熟悉和喜歡的講臺上,重新拿起教鞭。這些都是讓我重新開始的原因。
記者:出國留學前當了10年的英語老師,現在成為上海新東方的校長,其實也還是一位英語老師,對于自己重新回到教育本行,您認為是命運,還是其他什么原因?
周成剛:關鍵還是自己喜歡,有興趣,熱愛這一行。在國外的學習和工作經歷讓自己對英語的感悟有所提升,自己把握和駕馭英語的能力也有較大提高,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見解也很想同別人分享,很想把自己在國外充的電釋放出來。正好有這么一個機會,一個直接為同學服務的途徑,可以和這么多學生分享自己學習英語的快樂。可以說,講臺也是我今天的人生大舞臺。
記者:2000年6月成立的上海新東方從無到有,更到今天的培訓學員高達10萬人次,短短的兩年時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您認為自己在這一過程中給成功的上海新東方帶來了些什么?
周成剛:上海新東方這兩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被評為“上海雙十佳培訓機構”,在上海市千余所社會辦學單位中,上海新東方綜合排名第三,外語類培訓排名第一。我一直伴隨著上海新東方的成長,很開心自己周圍已經有了一批素質相當高的教師隊伍,我把在國外學習和工作時積累的先進理念、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帶到了上海新東方,帶到了平時的學校管理和教學中。另外,我還把國外的一些留學趨勢、真實的留學生活講給學生們聽。還有就是做人方面,自己親身實踐新東方的“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原則。雖然從無到有經歷很大困難,但憑借著一種不懈的精神,上海新東方還是成功了。
“打造中國第一教育品牌”
記者:您在新東方教英語和多年前在大學里教英語雖然同為英語教師,但其中有很多差別,你覺得這其中的最大差別是什么?
周成剛:新東方有一種與眾不同的企業文化,在這里老師除了教授學生技術上的東西外,還要教給學生比技術更重要的東西,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我們到西部一些大學開講座的時候,常常是人山人海,以前聯想集團提出過“產業報國”,今天我們提出了“教育報國”。新東方對老師有幾條要求,對英語學習和教授有獨到見解,年輕有活力,幽默詼諧和能給學生帶來勵志的精神。我們有一個夢想,也是一句激勵我們年輕教師的口號,那就是“打造中國第一教育品牌”。
記者:別人看您時的眼光可能會多一些羨慕和尊敬的,因為您是位成功人士,自己選擇自己要走的路并做出了相當的成績,您認為自己的成功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
周成剛:我覺得自己能夠做出一些成績,原因主要由兩點,一個是對英語的癡迷,對英語的癡迷是今天一切事業的基礎,即使現在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有多么繁忙,每天我還是會堅持看一些英文報刊,學習英語。另外一個是對事業的全身心投入,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成績。
出國之路上沒有什么美好的童話
記者:假如有立志出國的新東方學員在課堂上讓您給他們的留學提些建議,您會跟他們說些什么?
周成剛:上課的時候,我經常會告訴要出國的同學國外的一些真實情況。現在有很多出國的同學到國外讀書時盲目地改專業,去學一些時髦專業,如MBA,我不知道為什么,可能是因為覺得將來好找工作。但我要告訴他們,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專業,在5-10年內,可能是你的工資只不過比別人高一些,但你不可能最終在這個行業中做到出類拔萃。
另外,我還要告訴想出國的同學,出國后的情況并不像某些同學想象的那么好,在國外的生活是比較辛苦的,不只是陽光和鮮花,還有陷阱和辛苦,出國之路上沒有什么美好的童話,大家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心理準備,只有忍受了這些苦,只有你不斷地努力,才能嘗到成功的滋味。
記者:現在回想起自己當年的留學生活有什么感受?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會是什么?
周成剛:(笑),留學生活是蠻辛苦的,只有堅持不懈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在生命的長河中寫下有意義的篇章。(本刊記者/李剛)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