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料人趙先生展示他用手機錄的擁堵視頻,家長狂擠一個小門。
10月28日早上記者現場體驗,并嘗試找妙招解擁堵
位于居民區里的小學、幼兒園,在給居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小區交通擁堵,尤其到了上下學高峰期,經常形成“腸梗阻”。28日,就有開達小區居民來電稱,他們小區里有一所小學,一到上下學時,接送孩子的車輛就把小區門口堵得死死的,有家長沒辦法干脆從圍墻跳過去送孩子,“堵路又堵心”。記者調查發現,還有一些小區也面臨這一“窘狀”,有些小區解決得不錯。
為了不遲到 家長帶著孩子翻柵欄上學
接到讀者投訴后,28日早7時,記者趕到位于工農路上的開達小區北門,草場街小學分校位于小區東南角。此時,工農路上就已閃動著不少家長與孩子的身影,有的正徒步往小區北門內狂奔,有的則開著車蝸牛般“移動著”。
記者看到,小區北門有一條長四五百米、寬四五米的小路,直通小區南門。這條原本不寬的路上,在此時已經被堵得嚴嚴實實。除了往里擠著送孩子的汽車、自行車、電動車之外,還有小區居民的車輛不斷往外開。當兩車會車時,幾乎就要“親密接觸”了,耳邊不斷響著“嘀嘀”的汽車喇叭聲。
“今天這個時間點堵車情況還算好,每周一早上7點15分到7點45分的時段最堵了,經常有孩子上學遲到,耽誤參加升旗儀式,”一位送孩子上學的家長對記者說,小學分校只有一二年級的學生,一個年級12個班,一個班六七十名孩子,一個年級就有800多個孩子,再加上送孩子的家長,上千人全部從小區一個門口出入,“擁擠度”可想而知。
一位一年級學生家長說,他周一送孩子時,一看表已經七點四十了,可還在北門口堵著,聽說南門有個小門開著,就繞了2里地路跑到南門,從那邊進去。可好不容易擠到學校附近,就看到有幾位年輕家長為了不讓孩子遲到,從小區周圍一人多高的鐵柵欄上翻了過來。“一個人先翻到里面,外面的人再把孩子從柵欄上遞過來,然后自己再翻過來,孩子被嚇得直哭,看著真叫人心疼。”他無奈地說。
居民李女士說,小區擁堵是個歷史問題,至少存在十年了。隨后,記者在小區內繞了一圈,發現小區有南北東三個門,朝工農路開放的北門是主大門,門前每天早上都有早市;南門的鐵柵欄被焊死了,只留著一個一人寬的小門,門前也是一個菜市場,路很窄;而東門早就被封死了。直到8點,擁堵的路才慢慢疏通。
采訪當天,記者找到開達小區居委會,一位工作人員稱,該問題存在了很長時間,隨著有車族的日益增多,這個問題愈發嚴重。以前也采取過一些措施,比如不讓家長的車開進來,可實行了一段時間就不了了之了。
說起南門被焊死的原因,她說:“我記得是2008年,當時物業雇人看南門,平時只留小門,定時開放大門,可之后發生過糾紛,看門人辭職了,物業就將大門焊死,平時只能自行車、電動車通過。”她表示,針對這個矛盾,居委會一直在與物業溝通,并反映給街道,目前計劃將南門的鐵柵欄門重新設計改造,緩解這一現狀。她還建議家長,盡量別開車進小區送孩子。
社區“智囊團”支招 上學點兒機動車“只出不進”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有學校的小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下學交通擁堵的情況,早在幾年前,裕華區華興社區就遭遇這一難題。為了緩解這一現象,華興社區居委會曾聯合小區物業、學校嘗試了很多途徑,最終,社區“智囊團”出妙招解決了這一難題。
28日,華興社區居委會主任王景芳對記者說,小區2002年建成,最初,小區有東、西兩個門,后來,由于附近城中村拆遷改造,小區西門封了,只剩下位于體育南大街上的東門。慢慢地,一到上下學小區交通擁堵的現象愈演愈烈。
“別看路不遠,每天早晨7點就開始堵,送孩子上學的自行車、電動車、三輪敞篷車、私家車,連同上班的居民的車輛交織在一起,人堵車,車堵人,上班的遲到,大家頗有怨言。”采訪時,社區居民陳女士說,為這事兒,居民沒少找過居委會、物業希望協調解決此事。
王景芳說,當時,居委會聯合物業、學校三方商量解決途徑,“我們跟學校談,商量往后推遲半個小時的上學時間,可推行了一個多月,校長找過來了,說家長不干了,反映上班總遲到,并非長久之策。”王景芳說,后來社區居委會還嘗試過各種辦法,最終,小區“智囊團”成員提出早7點至8點,在上學、上班高峰期,任何機動車只許出不許進,被三方采納,“剛開始,也有居民不理解,可一個月后,大家看到成效不錯,多數居民也都支持。”如今,這一舉措已成為華興小區的一個“區規”,周末、寒暑假例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