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扣“三農”產業的脈搏——武漢輕工大學特色發展服務地方采訪紀實
當全國眾多高校圍繞國家重大科技難題展開激烈的技術競賽時,武漢輕工大學卻把目光投向了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如今,在湖北乃至全國許多超市貨架上的福娃大米、陳克明面條等農產品,已成為老百姓餐桌上的知名品牌。
這些農產品在市場上大獲成功,都與武漢輕工大學有著密切關系。作為一所支撐湖北“三農”產業發展的地方高校,近年來,武漢輕工大學不僅為湖北省乃至全國培育并盤活了一個巨大的農產品行業,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為學校發展贏得了巨大的生存空間,也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智庫、技術庫和專業人才庫的作用。
學科專業在服務“三農”中獲得“升級”
武漢輕工大學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第一所培養糧食行業專門人才的學校,雖然辦學歷史較長、行業背景深厚,但上世紀末,該校與很多地方院校一樣,既面臨同類型院校內部的同質競爭,又受到老牌本科大學和高職院校的雙向擠壓。
伴隨著工業化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該校依托糧食工程、油脂工程、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機械設計與制造、精細化工等“人無我有”的傳統行業特色專業,緊扣地方“三農”產業脈搏,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聯手,推進產學研合作,將社會服務作為連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之間的管道。
2009年6月,武漢輕工大學與湖北鐘祥市簽訂了“農產品加工合作示范區”的框架協議,校市聯手打造百億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這也是該校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又一個大手筆。
與此同時,該校與湖北襄陽市襄州區政府簽訂協議,學校與襄州區政府建立科技合作領導小組,開展區域產業政策研究和企業技術服務,圍繞科技興區,推進以糧油、食品加工為重點的區域塊狀經濟、特色經濟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該校,類似這樣為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產品優化升級提供智力支持的校市合作項目還有很多。近幾年,該校與湖北省10多個地方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助力安陸市打造了“中國糧油機械之都”,與鐘祥市合作建立了湖北省第一個農產品加工示范區,承擔完成的“湖北農產品加工發展戰略研究”、“湖北縣域特色產業分布與發展戰略研究”、“湖北襄陽市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等多項咨詢研究報告、產業發展規劃被省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采用。
學校服務“三農”產業的市場“試水”,既幫助該校厘清了“特色興校”的學科發展思路,也為該校特色學科、老專業的升級換代提供了動力。面對“三農”產業迫切的市場需求,該校以原有輕工食品類專業為依托,發揮特色學科專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引導相關學科專業通過支撐特色學科專業建設找到結合點,開展“輕工食品”學科專業群建設,在經費投入、人才引進、科研立項、學術交流等方面給予傾斜政策,對糧油、飼料、機電、化工等骨干專業進行重點建設,培育出微生物與生化藥學、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化工等新興特色重點學科。該校現有的20個省(部)級學科基地均集中在輕工食品領域。
區域經濟“主戰場”成學校人才“加工廠”
武漢輕工大學黨委書記王祚橋告訴記者:“這些年,我們辦學的最深體會,就是學校在利用服務區域經濟、縣域經濟發展這個‘主戰場’的同時,鍛造了一大批專業人才。”
湖北是農業大省,主要農產品產量較高,在全國居于重要位置,柑橘、水禽、生豬、茶葉、魔芋、板栗、蜂蜜、香菇、山野菜等農產品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地位。豐富的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但加工轉化技術落后,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增收難。
依托學校農業科技優勢,武漢輕工大學響應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湖北農業“一縣一品”發展戰略,每年校黨委書記、校長帶隊深入調研地方科技需求,組織專家教授展開專項技術攻關,同時,學校制定多項激勵措施,引導教師“深入農村找項目,深入企業找活干”。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各企業發展需求,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
作為湖北特產的精武鴨脖,幾年前還只是小作坊。在學校政策引導下,該校劉章武教授對精武鴨脖進行加工工藝研究,通過不斷攻克亞硝酸鹽阻斷等技術難題,延長了產品保質期,有效提高了產品的安全性,并直接推動了規模化生產,加工產量從較小規模提高到每年可深加工上千萬只鴨子,年產值數億元以上。
與之相似,該校劉大川教授發現湖北蘄春的紫蘇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不足。于是,他和當地聯合進行科研攻關,開發出紫蘇系列產品,暢銷市場,當年新增產值2000多萬元,新增利稅600多萬元。如今蘄春的紫蘇種植面積達數萬畝,帶動上萬名農戶脫貧致富,也為該縣開拓了一條醫藥深加工產業的經濟發展新路。
正是在該校科技支撐和地方政府的積極組織引導下,湖北省已形成宜城花生、京山橋米、長陽木瓜、陽新油茶等一批農產品產業化片帶或加工基地,武漢小蜜蜂、洪湖德炎水產、漢口精武、監利福娃集團等一批企業已成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福娃大米、精武鴨脖、鄂州武昌魚、德炎水產、蘄春時珍保健油等系列產品和品牌,成為湖北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
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學校不僅與行業、企業建立了40余個不同領域的校企共建研發機構,而且幫助帶動大批教師快速成長。如今,該校侯永清教授入選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周堅教授入選為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人選。以湖北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劉玉蘭教授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也已成為行業科技研發的領軍人物。
立足地方的應用性研究躍升為國家戰略成果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的很多研究,雖然看上去都只是與食品相關的應用性研究,與一些高校所從事的國家重大科技攻關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應用性研究只要解決了現實難題,一樣也能成為國家戰略成果。”武漢輕工大學校長曾祺林說,“這些年,我們的立足點是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發揮學科特色優勢,把推進科教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頭等大事,主動融入到地方經濟建設中。結果證明,我們的特色更明顯,一些當時只是為解決地方產業發展的應用研究,后來卻成為國家戰略成果。”
我國因仔豬腸道健康問題,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這是制約我國養豬業健康發展的一大“瓶頸”。通過技術攻關,侯永清教授作為主要參與者研制出仔豬腸道健康調控關鍵技術成果及相應產品,使用該技術及產品后,仔豬日增重明顯,飼料利用率大大提高,腹瀉率顯著降低,為養豬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該成果獲得了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系列產品已被推廣到全國30余個省市及全球13個國家和地區,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
與該成果一樣,該校劉啟覺教授主持開發的糧食保質干燥與儲運減損增效技術,解決了稻殼污染環境問題,又為農產品烘干提供了潔凈可再生能源,還可生產稻殼灰有機肥。該技術主體稻殼懸浮燃燒爐與國內外燃油型或燃氣型爐灶相比,結構更簡單緊湊,成本更低,并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谷物和油料干燥的“一機兩用”。該成果獲得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被全國500多家企業采用,每年產生經濟效益達數十億元。
發揮輕工食品領域的學科優勢,武漢輕工大學瞄準行業前沿技術需求和企業重大應用需求,堅持協同創新,取得了一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科技成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十一五”以來,該校承擔了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84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00余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5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記者 柯進 紀秀君 高毅哲)
《中國教育報》2013年11月21日第1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