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持續推進校長教師交流機制創新,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縣管校用”,把教職工的身份關系由“單位人”轉變成了“系統人”,從制度上弱化了學校對教育人才流動的限制,扎實有效的師資均衡舉措,撐起了老百姓的教育公平夢。
近日,伴隨著緊張和激動,成都市溫江區惠民幼兒園園長何煦在成都市教師節慶祝大會上完成了長達8分鐘的主題發言。由于“兩度支教,把城區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她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教育均衡,校長是關鍵,教師是基礎。如何讓校長教師都動起來?成都市持續推進校長教師交流機制創新,不斷深化城鄉教育綜合改革。從2009年開始實施的“縣管校用”改革抓住了師資均衡的“命門”,把教職工的身份關系由“單位人”轉變成了“系統人”,從制度上弱化了學校對教育人才流動的限制,徹底打破了校長、教師流動的瓶頸。
目前,該市已有17個區(市)縣成立了教師管理服務中心,中心與教職工簽訂人事聘用合同,學校與教職工簽訂崗位管理合同,20957名教師納入“縣管校用”范疇。
在“縣管校用”的基礎上,成都市嚴格執行校長任期制。據統計,2012年、2013年分別交流校長390名、431名,占義務教育學校校級干部數的22.4%、22.2%。今年1月,成都市出臺的《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定,城區(含縣城)學校校長、副校長在同一學校任職時間超過9年的,首先交流到農村學校或相對薄弱學校任職。
2006年,溫江區開始探索鄉鎮出地、民間資金辦園、區教育局派專人管理的教育模式。受組織安排,從1992年起一直在城區優質幼兒園工作的何煦,成為第一個到農村交流的幼教干部。兩年時間里,何煦起早貪黑、親力親為,最終將一所農村幼兒園打造成了名為“金太陽”的幼教品牌。2010年4月,位于溫江區城鄉接合部的第一所農村公辦幼兒園——溫江區惠民幼兒園成立了。何煦再次被委以重任,成為溫江區唯一一位兩度到農村任教、創辦兩所新園的幼兒園園長。4年來,何煦又一次取得成功,帶領惠民幼兒園收獲“辦園特色凸顯、辦學成績突出”的良好口碑。
在教師方面,成都市規定:在同一所義務教育學校任教滿6年,且當年9月1日前男不滿50周歲、女不滿45周歲的教師,納入應交流范圍,每年教師交流與骨干教師交流比例均應達到15%。據統計,成都市2013年交流教師5224名,其中骨干教師1842名,交流比例分別為17.3%、19.6%。
此外,成都市還不斷加大農村教師補充的市級統籌力度。2007年至今共招募“成都市特崗計劃”教師2949人。2011年起,在接收部屬院校免費師范生876名的基礎上,每年培養成都市免費師范生115名,優化了農村學校教師年齡、學歷結構。成都市還統一城鄉教師編制標準,2012年,全市城鄉學校統一執行“國標中城市上限標準”,即小學1∶19;初中1∶13.5;高中1∶12.5,新增教職工編制1600余個。
自2010年開始,成都市在全國率先啟動“常青樹——名優退休教師下鄉興教計劃”,至今共招募省內外118名退休名優教師赴69所郊區(市)縣學校擔任學監、導師、把關教師,幫助當地學校提升教師能力和辦學水平。在待遇方面,成都市財政為教師提供生活補助(學監每人每月4000元,導師每人每月3400元),以及每人每年400元意外傷害保險,每年還進行一次免費常規體檢。當地政府(學校)則負責安排臨時住房,保障必要的生活條件。
隨著保障激勵機制不斷健全,成都市農村教師待遇不斷提高,能夠嘗到的“甜頭”越來越多。2009年以來,郊區(市)縣教師人均工資增長4326元;2013年,農村教師補貼總額約為1.72億元。與此同時,大力實施“農村教師安居工程”,2009年以來,通過集中建設、政府補貼等方式,全市共建成農村教師住房6293套,有效解決農村教師住房困難。
扎實有效的師資均衡舉措,撐起了老百姓的教育公平夢。成都市教育局局長呂信偉介紹說,通過努力,2011年度成都市各區(市)縣小學、初中師資配置“7F6E均衡指數”分別為0.43、0.43,2012年度分別降低到0.40、0.37,師資配置進一步均衡。通過以師資為重點的資源均衡配置,成都義務教育擇校熱得到有效緩解。2013年“非正常跨區域入學”人數占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招生總數的9.1%,較2012年下降7.6個百分點。經過社會第三方測評,2013年度成都基礎教育滿意度在全市11個民生行業領域測評中位居第三,教育發展成績得到群眾充分認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