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武漢市漢陽區司法局日前披露一起驚人事件:某小學一班主任懸賞50元慫恿學生從二樓跳下,一名四年級學生經不住誘惑跳下,當場摔斷腿。對此,學校回應,該事件純屬教師個人行為,目前學校已將該教師開除。
當前,由于該事件已經進入司法程序,再進行法律責任的探討,并無多少實質意義。真正值得反思之處在于,“懸賞慫恿小學生跳樓”這樣的荒唐戲碼,何以在校園內發生,其始作俑者還是兼具管理責任的班主任老師。沒有將自身的責任時刻牢記在心,以孩子陷入危險為樂——該教師顯然已不再是師德出現問題,可能還存在心理疾患。很難想像,這樣的人是如何進入教師隊伍中,并長時間不被發現的?
“教師中的敗類”盡管只是極少數人,但其直接傷害可能會損及一個人或者一個小集體的一生,而間接傷害則會抹黑教師的社會形象。為此,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考核機制,其中不乏“一票否決”的剛性制度。在筆者看來,這一系列機制仍有可改進之處,比如重懲處輕預防、重實質要件輕程序要求,比如師德考核偏重于內部化和行政化,缺少學生和家長的參與。
“懸賞跳樓”事件呼喚強化師德準入機制,把好源頭關應成為最基礎的部分。在聘用教師時,應當加強對其道德水平的測評與評估,并建立科學的測試體系,以達到對每個教師德行的有效評價,讓那些真正愛崗敬業,視職業道德為底線,甘愿奉獻、甘當園丁的人充實教師隊伍。(堂吉偉德 作者系四川省營山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職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