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發掘華夏民族深層精神世界中那些長期形成的積極因素,使其煥發出時代的光輝。
媒體報道,近日浙江省某小學為一年級新生舉辦開蒙啟智、童蒙養正的啟蒙禮儀式。據說,朱砂啟智、開筆破蒙贈《弟子規》等環節讓學生們體驗人生第一課,感受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魅力。這類的事情越來越多,有人振奮,但也有人頗感困惑,點朱砂也能啟發智慧?
今年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看望師生時,明確提出兩個觀點:一是認為“去中國化”很悲哀,應該把傳統文化經典嵌入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一是教師職責第一位就是“傳道”。傳統文化所代表的智慧正逐漸為我們所珍視,可以說,整個教育領域形成了推動傳統文化教育的繁榮局面,各類學校都在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模式,形成了文化建設的可喜氛圍。
不過,我們也看到,一些現象與國家倡導傳統文化的初衷并不吻合,有待深入思考。近期社會上涌現出各種類型的“國學”培訓機構和培訓班,人們尤其熱衷組織小學生和幼兒園孩子誦讀各類所謂“經典”;以弘揚傳統文化的名義,穿戴各種怪模怪樣的“古裝”,舉辦一些不倫不類的典禮或儀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這里面其實包含了兩個問題。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缺乏足夠自信,因此就有了“去中國化”的悲哀;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作膚淺、機械的理解,因此就有了形式化的鬧劇。這兩個問題皆源自對傳統文化缺乏足夠深入、全面的認識,源自不清楚傳統文化對今天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意義。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保留在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負載著該民族的價值取向,并影響著民族的生活方式。中華傳統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多元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如儒家、道家等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對人類文明思想寶庫也有很大貢獻。以孔子和儒家學說為例,其中關于做人、為政、處理人際關系和化解社會矛盾等論述,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已經內化為中國人最基本的人生追求。今天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發掘華夏民族深層精神世界中那些長期形成的積極因素,使其煥發出時代的光輝。因此,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要得其神髓,而不是徒具形表,更不是借文化之名,行商業牟利之實。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從個人的層面講,是為了讓中華傳統美德永駐我們的心田,從國家和民族的層面講,則是能夠更好地認識中國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和基本國情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愿,是我們當前乃至今后必須選擇的發展道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堅實基礎。認識、領悟了傳統文化之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說“去中國化”是一種悲哀,為什么要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子里播下民族文化的種子。
基于此,我們認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該做好三個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培養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教師職責第一位是傳道,就是要把歷史上長期形成的做人為國之“道”傳授給學生,從而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數典忘祖和崇洋媚外是沒有出路的,也是沒有出息的。家有敝帚,尚且千金視之,更何況面對如此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為美妙絕倫的唐詩晉字漢文章而驕傲,為儒雅謙和、氣度不凡的華夏衣冠而自豪。
其次,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揚棄的標準在于,傳統文化的任何一種元素,是不是體現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是不是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心理意愿,是不是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要求,是不是能夠為建設特色社會主義凝神聚氣、強基固本。
再其次,要引導青年學生踐行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要轉化為社會行為。傳統文化教育應該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核心目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樹立強國富民、維護社會正義的理想,成為有道德、重操守、能擔當、守規矩、知進退的謙謙君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