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證書已成為大學生創業的攔路虎。國家今年調整了有關大學生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那些有激情、有夢想、有專業、有能力的大學生進入創業領域。然而,我們也困惑地看到,有關部門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過程中,卻拿證書“卡一道”。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今年4月出臺的政策規定,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或附著《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人員從事個體經營的大學生,3年內在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的基礎上再上浮20%作為基準,依次扣減其當年實際應繳納的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個人所得稅。同時,特別取消了原來支持促進就業的稅收政策中對享受優惠的行業限制,即個體經營從事建筑業、娛樂業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服務中介、桑拿、按摩、網吧、氧吧行業的,也可享受優惠政策。
這些政策調整給大學生就業創業帶來了實質性的利好。但這一看起來非常給力的優惠政策也有一道隱性的“高門檻”——《就業失業登記證》。具體來說,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在校期間創業的,在校期間需要先申領《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然后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向創業地縣以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提出認定申請,由創業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一并作為當年及后續年度享受創業稅收扶持政策的管理憑證。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離校后創業的,可憑畢業證書直接向創業地縣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提出認定申請。縣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在對有關情況審核認定后,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核發《就業失業登記證》,并注明“自主創業稅收政策”。
正是上述兩證將很多想要創業的大學生擋在了享受稅收優惠的大門之外。在實踐當中,想要順利辦理兩證并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選擇很多,有相當一部分是在大學畢業后,經過種種職業選擇后才最終決定創業的,而這個時候,恰恰錯過了兩證的辦理時限;另一方面,辦理兩證涉及大學生所在高校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而這兩者之間的工作銜接并不緊密,有很多地方甚至脫節,大學生想要辦理兩證需要反復“跑步上門”,跑來跑去還辦不下來,最后只好放棄。
更突出的一個問題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并不知道創業還可以享受稅收優惠,更不知道享受稅收優惠還有辦理兩證的限制。已經創業成功的大學生,相當一部分沒有享受到稅收優惠——不是因為不知道,就是因為沒有拿到兩證。筆者特別不明白:既然明確大學生創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需要兩證,有關部門和高校為何不從一開始就給大家說清楚?為何不能夠提供通暢、有效的咨詢和協助渠道?出現問題緣何有關部門總是“一問三不知”?
更讓人困惑的是,大學畢業證書上面非常清晰地寫明了畢業院校、所學專業和畢業時間等關鍵信息,為什么不能直接憑借畢業證書和其他相關的創業資料直接享受稅收優惠?為什么還要讓大學生費盡周折辦理兩證?這兩證在實踐當中到底能發揮什么作用?兩證擋住的不僅是創業大學生享受稅收優惠的路,而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其創業的難度,抑制其創業的激情,實在是畫蛇添足。
區區兩證讓有關部門在改革大潮中“亂伸手”的毛病顯露無遺。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應盡快取消兩證的要求!有關部門也正好可以騰出手來,做更重要的事。簡政放權已經進入深水區,如何把不該伸向市場的手抽回來,規規矩矩地放在該放的位置上?有關部門還得再下點兒功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