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十個教師節。
光陰三十載,感師恩、敬師道的傳統不變。每一年的今天,我們都會由衷地說一聲:老師,您好!這是傳統美德的延續,也是對知識本身的尊重。
光陰三十載,中國教育事業的變化天翻地覆。約1500萬名教師,支撐起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體系,為我國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轉變做出巨大貢獻。
世易時移,教改不能止步。就在前幾天,《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掀起新一輪教改浪潮。如何讓學生擺脫考試負累,釋放他們的天性;如何讓教育“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些追求,除了有賴于大政方針上的頂層設計,也離不開校長教師的基層探索。在第三十個教師節,讓我們聽聽三位校長對于教學創新的理解和嘗試。
——編者
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
將國際教育“國產化”
本報記者 姜泓冰
在上海說到名校長,繞不過唐盛昌,上海中學原校長。
但這一次采訪,約在了名不見經傳的星河灣雙語學校。“這是我探索如何把國際課程和中國教育體系、文化環境融合起來的一塊試驗田。開辦才兩年,家長高度認同,學生已經開始擠不進來了!”一見面,他就解釋了約在這里的原因。
從1989年到2013年,唐盛昌當了24年上海中學“掌門人”,一手將這所百年老校從坐吃老本的“破落地主”,打造成了上海最好的示范性高中之一。在這里,唐盛昌率先展開的國際課程、高中課程圖譜、數字化校園、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等建設,在國內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進程中都留下了印跡。
“唐校長是上海基礎教育的寶貝。”在為他從教50年舉辦的研討活動中有人這樣概括。直到2013年,71歲了,他從上海中學校長任上退休,身上帶著全國勞模、上海市首屆教育功臣等諸多榮譽。
他的名片上,如今只印了兩個身份:上海市基礎教育國際課程比較研究所所長、禾佳教育聯盟主席。
“禾佳”是民辦教育聯盟,旗下已有華育、上寶、張江等3所初中學校,以及從小學到高中一貫制、教授國際課程的星河灣雙語學校。3所初中,都已是上海最受家長熱捧的名校,在近兩年上海中考成績前五名中占了三席。在這幾所學校,唐盛昌已不是管理日常行政和教學運行的校長,而是管大事的“校監”。
“公辦教育應主要解決‘有書讀’問題,民辦學校在‘讀好書’方面大有可為。”唐盛昌說,放眼英美等國家,從中學到大學,高端精英教育幾乎都是私立的天下。
他1993年在上海中學創設國際部,是上海第一所教育教學由中國人自主管理的國際課程學校。
“當年中國孩子學習國際課程想的只是出國,現在出國不難,難的是回來還能適應中國的國情、文化。對國際教育如果只有引進,沒有‘國產化’,就是短視。”眼下洶涌的留學潮和國際課程熱,在唐盛昌看來代表了教育走向開放、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而要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國精英教育,就必須一門門課地研究如何將中外教育整合起來,建設綜合課程,為走向世界的中國孩子育好“中國根”。
唐盛昌公開說,他要辦的是“高端民辦教育”——“我的想法可能有些超前、另類,做的事也有實驗性,但對中國教育發展有價值。”
2008年,他就以“聚焦志趣、激發潛能”為突破口,在上海中學率先開展“高中生創新素養培育實驗項目”,構建德育圖譜、學習領域和優勢潛能開發圖譜。而今,他又開始琢磨如何在初中階段培養、識別出“好苗子”。華育初中是上海數一數二的名校,如今卻常受這位“校監”的批評:“能進學校的都是優秀學生,不能只關注成績,更要了解他們的品行、個性成長,否則好孩子也可能被耽誤掉,成不了杰出的創新人才!”他將初中階段的創新人才培養定義為“激發志趣”,這目標不是空洞口號,而是要通過持續努力,化為一系列課程和教育實踐。當年在上海中學,他主持開發供學生選學的發展型課程就多達800多門,建有30個創新實驗室。
在唐盛昌看來,以國際教育的標準為參照,中國教育目前最缺少的就是對志趣的關注。問起高中畢業后要做什么時,國外學生會回答金融、藝術、音樂、醫生,然后對該專業所在的國內最好大學如數家珍,而中國學生回答的往往是考北大、清華,對個人愛好、社會責任、未來方向、院系專業都不在意。“這樣培養的人才能成為高級打工仔,而要實現中國夢,我們更需要具有社會理想、信念、責任的創新人才。”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
整合課程,再造學科體系
本報記者 趙婀娜
“現在的老師可不好當”,不少老師曾經如此抱怨。的確,剛剛入手的新教材,孩子幾個小時就翻完,一點新鮮感都沒剩下。英語老師則更無奈,面對班上已經有好幾年國外生活經歷的學生,依然按照教材內容照本宣科,顯然已無法滿足學生之間的個性化需求。
如何實現教學過程中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竇桂梅對此的理解是:開足基本課程是基礎,但僅僅滿足于此還遠遠不夠,要適應孩子個性發展的需求,就必須有更加豐富、多元的課程。
本著這樣的理念,竇桂梅帶領全校教師研發出一整套“1+X”課程。“1”是指整合后的國家基礎性課程,“X”是指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
“1+X”課程中,“1”并不是簡單的開全國家要求的課程,而是進行相應整合: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既落實國家規定的基礎性課程,同時又超越教材本身。
教學實踐中,老師們常有這樣的困惑,因為學科的知識結構與兒童的認知結構之間存在矛盾,許多課程孩子們不喜歡。也就是說,分科教學往往專業性較強,但整體性與系統性不夠,讓孩子光吃東西,卻咽不下去。
怎么辦?竇桂梅的做法是:系統整合知識結構。對照課程標準,把課標的要求消化,轉換為具體的知識素養,然后再把這些知識素養細化到每個年級段,形成能力目標體系,課程內容就依據這些目標而來。
于是,知識點被整合,學科體系被再造。課程被重新整合為品德與健康、語言與閱讀、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按課程性質,“X”系列也整合歸類到板塊里。
舉例來說,三年級《科學》中的“溫度變化”與四年級《數學》中的“折線統計圖”,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課程內容,被科學老師與數學老師“硬”整合在一起。而整合的契合點就放在“統計”上,因為盡管學科研究的重點不一樣,但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問題的本質上是一致的。
整合就像“潤滑劑”,它讓課程、教學更加立體“豐滿”,更加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這條道路沒有終點,我們一直在探索。”竇桂梅說。
“X”課程中,清華附小很早就從語文課程中延伸出書法課,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法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母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恰恰符合小學階段教育“綜合”的特點……40門“X”課程都與基礎教育的元素相關,旨在利于孩子一生的發展。
課程優化后,由于不同課型要求的課長不一樣,課時整合提上了日程。
比如,整本書閱讀,40分鐘顯然不夠,形體課、體育課、綜合實踐課,面臨同樣的困境,這就意味著,要適合孩子的發展需要,就要打破40分鐘“一刀切”的界限。
清華附小嘗試著把原來的40分鐘一節課減少5分鐘,整合為“小課時”,也叫“基礎課時”。基礎課時要求老師們做到向課堂要效率,要求知識結構更加精要、簡潔。而節省下來的時間,被放到60分鐘的大課時當中去,開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與實踐的內容。
除了大小課時,清華附小還有“小小課時”,比如10分鐘、15分鐘,利用這些“彈性”時間,孩子們一起晨練、練習書法、誦讀……正是在這樣充滿活力的課程表中,孩子們的創造力、教師的生產力全部被激發與再造了。
竇桂梅常說:“教育的目的就兩件事,讓人聰慧,使人高尚。這兩點就是生命的內核,聰慧像人字的一撇,高尚像人字的一捺,它們支撐起大寫的人,人的一生由這兩個詞奠基。”
寧夏固原一中校長薛吉強
激活“學困生”的潛力
固原是經濟落后、文化欠發達的民族地區,南部山區經濟上的貧困生和學習困難的“學困生”在學生中所占比例較大,都在30%以上,成為學校發展的“瓶頸”。
進了學校,孩子們的基礎素質就有良莠之分,成績也有前后之別。但是,我們要求老師必須樹立這樣一個觀念:每個孩子未來都能成為一棵參天大樹。為此,我們不僅通過個性輔導來貫徹新課程理念,通過強化訓練來培育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還不斷創新思路,激發學生無限的潛力,讓教學走“捷徑”。
在很多時候,“學困生”是被當做包袱。但是,我們卻不這么看。
很多“學困生”,其實家境不錯,但個性桀驁。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嚴重;有的孩子性格憂郁,有時甚至還會自殘;有的孩子長期與父母冷戰,家庭矛盾激化……“不好管,不好教,不聽話。”老師們也很委屈,經常訴苦。
但我常常說:“如果能夠把這樣的學生教好,成為社會的棟梁,你們不是更有成就感?貢獻豈不是比培養出一個大學生更大?”老師有責任點亮他們的心燈,我們需要用愛來跟孩子溝通和交流。也許,未來的他不會成為一名大學生,但是卻能夠自食其力,長大成人,這同樣是一種成才。
一位特長班的老師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名學生說話結巴,膽子特別小,在大家面前從來不敢說話。經過幾天觀察,她發現了這名學生一個很大的優點,非常愛干凈,心細,樂于幫助別人。這不就是很好的生活委員嗎?老師安排了一次頒獎班會,讓這名學生為近期表現好的同學發獎。當念第一個人名時,這孩子的嘴唇上下顫抖,就是說不出來。教室里54雙眼睛,卻沒有一絲嘲笑的意思。終于,他說出來了,那震天的掌聲激活了他。從此,這名學生自信心提升,成績提高也很快。“發現學生的潛力并不難,重要的是怎樣去激活它。”這位老師說。
“低重心、近距離、手把手、耐得住、不放棄”,這是固原一中特長部的承諾。我們把那些中考成績平均不到300分,低于正常高中招收線近200多分的“學困生”,特招進特長部,又一批批輸送到全國知名的藝術院校。我們連續7年參加自治區音美專業聯考的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為中國傳媒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全國知名藝術院校輸送近300多名優秀的藝術類學生。
而對于貧困生,我們也有自己的探索。在政府出資舉辦“宏志班”和“民族班”的基礎上,學校與社會資助者先后設立了電信宏志班、仰恩班、曉揚班、鵬榮班、工會班等特色班,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得到資助的學生已占總數的50%以上。
2014年,我校高考成績一本上線1050人,比2013年增加251人,上線率達50.3%。二本及以上上線1504人,一次性本科上線率達72%,600分以上78人;12人被清華、北大錄取。更讓我們驕傲的,是宏志生、民族生、鵬榮生、工會生、藝術特長生全面出彩。
正如自治區示范性高中回訪評估反饋意見所說的,一中關注“兩困生”教育,為寧夏、為固原教育創造了某些經驗,這也是學校成功的一個標志。每當一批批特長生上線中榜,一個個孩子捧著大學錄取通知書向學校報喜時,我會覺得,再辛苦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