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基礎教育版》由美國新媒體聯盟和美國學校網絡聯合會合作完成。報告反映了新興技術對基礎教育階段教學、學習和創造性探究的潛在影響。為此,本報組織稿件進行解讀。——編者
根據《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4基礎教育版》(以下簡稱“地平線報告”),歐洲科技展望研究所代表歐盟教育和文化理事會開發的項目框架,被用來系統展現本報告所列出的六項趨勢和六大挑戰。
驅動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關鍵趨勢
地平線報告顯示,近期趨勢將會在未來一到兩年內產生影響,中期和遠期趨勢將會在未來三到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內產生影響。具體如下:
近期趨勢:重塑教師角色,追求深度學習
重塑教師角色。學校教育將從“以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為中心”。對于教學過程來說,教師需成為學習主題及其過程的設計者、指導者與促進者。為此,教師更多的壓力不再是了解如何應用不同類型的工具,而是更多地整合諸多教學因素以創設更為真實和數字化的學習環境。網絡的普及也將激發傳統教學模式的新一輪變革。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得信息和知識的主要來源,其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具備終身學習所需要的習慣和規則。
追求深度學習。目前,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深度學習已經成為一個新的關注點。深度學習指以創新方式向學生傳遞豐富的核心學習內容,并鼓勵他們在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這一趨勢要求,學生在學習重要課程時應當努力借助參與創造性項目、產品開發和社會服務,從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體驗。
中期趨勢:增加開放教育資源關注度,促進混合學習
增強開放教育資源關注度。政府在推動教育資源開放方面大有作為。2013年,歐盟將發展開放教育資源作為“開放教育”三項創新行動之一,力圖掀起學校和大學的數字化教學改革之風。應用開放教育資源,教師將精力用于為學生準備更有針對性的學習內容,并在學生需要幫助時給予他們個性化的幫助。同時,為基礎教育學校提供免費電子教科書,既是對傳統出版教材成本日益上漲的回應,也可以有效應對一些地區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
增強混合學習設計的應用。隨著教師和學生逐漸熟悉并日益熟練地使用互聯網,基于教室的學習逐漸涵蓋了在線學習要素、混合學習策略以及教室內外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
長期趨勢:加強直覺技術應用,須重建學校運行機制
加強直覺技術應用。由于觸摸屏和其他自然用戶界面的普及,如今的學生無須技術專長也可以操作信息技術設備。這一創新的吸引力在于學生可以體驗到多種模式呈現出的信息,有機會圍繞所學內容開展交互與建構。
其中,一項技術叫電震動。電震動是一項更為真實的體驗式學習技術。它是指當手指滑過一個帶靜電的、絕緣表面時,產生靜電力而導致有彈力、黏性、顛簸或振動感的過程。這項技術能使學生在觀看內容或媒介時產生觸摸實物的感覺。同時,它還能夠滿足身體或智力殘疾者的需要,為他們獲取學習內容提供便利,這些都使它成為特殊教育中一項令人極其興奮的技術。
重建學校運行機制。目前,徹底改造學校傳統的課堂模式,重新規劃整個學校的經驗已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向——這一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創新學習方式的影響。實踐基于項目或挑戰的學習方式要求學校調整課程與教學管理結構,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課程與學習主題,淡化傳統課程表的限制。基于項目學習將促進跨學科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極大地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與學校課程和教學管理制度融為一體。
影響學校應用教育技術的重要挑戰
地平線報告根據挑戰的難度將其分成三類:一是“可應對的挑戰”,即我們既能理解,又能知道解決之道的挑戰;二是“有難度的挑戰”,是那些我們或多或少能理解,但是解決方法還不清晰的挑戰;三是“嚴峻的挑戰”,指那些極其困難的挑戰,它們幾乎復雜到無法對其分類,并且在找到應對方案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數據來分析。
可應對的挑戰:提供實景學習機會,整合個性化學習
提供實景學習機會。我們可以把“實景學習”定義為基于“實物、實情和實地”的學習。它聚焦真實世界、復雜問題及相關解決方案,學習方式多采用角色扮演、基于實際問題的活動、案例研究以及在一個虛擬社區中進行實踐。“實景學習”蘊含著激發學生把校外世界與校內生活聯系起來的巨大潛力。
整合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是指那些用來支持學習者自主自學或者小組互動學習等的一系列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這樣的目標就需要把個性化學習環境及網絡、自適應式學習工具以及更多理念整合到校內活動中。個性化學習發展呈現出兩個方向,由學習者自我組織,包括利用應用軟件(APP)、社交媒體或者相關的軟件進行自學活動;由學校組織實施的自適應學習。隨著個性化學習的概念深入人心,個性化的設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以及對于終身學習的需求愿景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有難度的挑戰:培養復合思維及交流能力,確保學生信息安全
培養復合思維及交流能力。復合思維被認為是系統性思維的一種具體應用。在教育中采用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并讓他們掌握解決復雜問題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全球的決策者正在發起一項倡議,把復合思維、計算思維放在國家教育大綱的前沿位置。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入“解決問題、協同工作”的學習實踐活動,從而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確保學生信息安全。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和家庭歷來擔心學生的個人信息數據安全。方興未艾的云服務涉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并向大眾頻頻敲響警鐘,促使社會開始關注商業和教育中的個人隱私問題。如果學校通過第三方大規模收集學生數據,并用來開發相應的個性化學習解決方案,可能會遭到意想不到的抵制和反對,從而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大家一致認為保障學生的數據安全非常重要,但是相應的解決方案卻非常復雜。
嚴峻的挑戰:應對新教學模式的競爭,推動正規教育與時俱進
應對新教學模式的競爭。新的教學模式強調小班化教學,學生更容易得到教師個性化的指導,而且更容易接觸高質量的教學工具和技術。現在學校的管理者,必須正確應對這一挑戰。我們需要探索多種教學模式來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其根本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服務。同時,在線學習也是擴大優質教學服務,促進社會公平的一個有效手段。此外,隨著新學習平臺的興起,對于科學的評價模式,更好的協作與互動,深度學習體驗,以及大規模評價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
推動正規教育與時俱進。隨著網絡課程以及免費教育資源變得更加普及,決策者和領導層必須認真思考學校還能提供哪些不可替代的教育內容或教學服務。很多家長認為,如果只是為了讓孩子掌握從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很多不一定非要上學才能學到。企業用人標準的變化趨勢顯示,體現一個員工優秀品質的“軟技能”,往往是一個人脫穎而出的關鍵。事實表明,無論是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對重重挑戰而堅韌不屈的個性,還是相應的知識和社交技能,都可以在非正式教育環境中得到培養和發展。
基礎教育中技術進入主流應用的重要進展
目前,新媒體聯盟遴選出6項具體技術,并按照進入主流應用所需要的時間分為三類,即在未來一年內采用的近期技術,在二到三年內采用的中期技術,在四到五年內才能進入教育主流應用的遠期技術。
1年之內:自帶設備和云計算普遍應用
研究者強調,自帶設備作為技術手段,將預示出很好地適應個性化學習風格的愿景,讓學生具備更強的主人翁意識。
云計算是指通過互聯網的專門資源中心提供的易擴展、按需求的服務方式,讓用戶獲得所需網絡服務和技術支持的模式。許多機構運用云計算中的“軟件即服務”(SaaS)和“應用程序接口”(API)服務降低開銷成本。例如,谷歌教育應用套件已成為中小學校的普遍選擇,很多學校將他們的電子郵件基礎設施轉移到郵箱,并選擇谷歌云端硬盤作為文件共享和協作的方式。
未來2至3年:游戲和游戲化與學習分析走進教學
美國心理協會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強調了視頻游戲在認知、動機、情感以及社交方面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一些教育公司為學校提供了基于游戲的教學方法,幫助兒童提高他們眼手協調性、短期記憶力、注意力集中性、服從指揮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分析在中小學校中已開始逐漸發展。許多利用成熟的網絡追蹤工具精確地捕捉到學生在學習網絡課程時的行為,不僅可以記錄簡單的變量,如一個主題所花費的時間,還可以記錄越來越多的細節信息。
未來4至5年:物聯網和可穿戴技術進入主流
在教育領域,盡管物聯網技術具有不言而喻的應用前景,但是為教學提供具體服務的應用產品尚不多見。目前,易于預見的技術是當學生登錄校園網時就能及時被系統識別,開展科學實驗的設備和實驗箱也能夠根據自身的規范和需求進行自動校準。
在基礎教育中,可穿戴技術最有價值的應用是可增強實地考察和調查的巨大潛力。例如,可穿戴技術能夠瞬間捕捉數百張照片或在地質勘探時收集用戶周邊環境的數據,并通過電子郵件或其他網絡應用程序獲取數據。(北京開放大學地平線報告項目組 執筆人:張鐵道、白曉晶、李國云、吳莎莎、殷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