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杞縣高考替考事件持續發酵,已查實高考替考考生127人,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每年高考結束后,各地教育部門都會公布查處舞弊考生的人數。根據多方調查,雖然高考防止舞弊的技術日趨完善,但替考等舞弊事件仍然年年發生,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內部失守,金錢和權力的介入讓本應公平的高考變得不再神圣。
那些年,我們所經歷的高考替考事件
事件一:2006年,陜西省洋縣高考發生替考事件,由個別教師出面組織部分高二優秀學生參加替考。
事件二:2007年,河南鄲城、安徽碭山都發生了嚴重的高考替考事件,其中碭山縣有41名在校大學生被雇參加高考替考。
事件三:2008年,甘肅天水發生23名考生替考事件。因一名考生考場涂改名字引發監考老師警惕,后經調查,高考替考生全部為山東籍,被替考人員中有21人為山東籍,2人為天水籍,替考考生來自于同一所中學,由兩名老師帶隊從山東到天水替考。
事件四:2011年,廣西梧州市成人高考查獲15名替考“槍手”。由于正式考生的實際年齡集中在30歲到50歲之間,而替考人員多為20多歲的年輕人或在校學生,很容易被發現。
事件五:2012年,河南查出25名高考替考者。
事件六:2014年高考前兩天,山東省18名大學生打算到河南做高考“槍手”,還未動身就被濟南警方抓獲。6月5日,山東省濟南警方抓獲了計劃跨省組織高考舞弊的嫌疑人王某及其招募的18名大學生“槍手”。
事件七:2014年6月,河南杞縣高考替考事件已查實高考替考考生127人,考生跨省替考。目前正在調查。
內部失守的“病”與“痛”
暫且不討論高考防止舞弊的技術和措施是如何地高科技和嚴密,但僅僅內部失守一項,足以讓眾多高科技與規定黯然失色。人為關系的打通,讓冰冷的機器和制度也無可奈何。
利益驅使無疑是高考替考的源動力。僅拿此次河南杞縣替考事件為例,買通關系,打點一個考場起碼7萬;“槍手”的價碼——考上二本兩萬,一本三萬,重點一本五萬,如果考上了全國名校,酬勞還可以商量。而替考者考了高分,家長和考生都受益。濟南被抓男子張某、王某供述,按照約定,“槍手”的酬勞視被替考人所考上學校的層次而定,一般一本是4萬,重點名校是6萬,二本大約是兩三萬,即便考不上,也可以拿到3000元的辛苦費。不過,經過多層盤剝,只有60%的錢能真正到“槍手”手中。
從歷年曝光的替考案可見,總有大批公職人員涉案,其中多來自公安、教育系統,尤其是這兩系統中的戶籍部門和招生部門。2008年天水替考事件中,麥積區琥珀派出所所長劉小斌收受賄賂1.2萬元,辦理6個替考考生的假戶口,在調查中,又指使工作人員做假賬,掩蓋犯罪事實;中灘派出所戶籍員鄒榮在調查中,為了掩蓋違法行為,竟然將違規入戶的兩個替考考生的戶籍以死亡原因注銷。天水市秦州區招辦在審查中發現了高考移民考生,但秦州區招考中心主任緱金海在收受1000元好處費后,仍給移民考生發放了準考證。
河南省高考考場普遍采用指紋驗證機。為此,替考組織者專門為“槍手”準備了一個以假亂真的指紋膜。在杞縣替考過程中,有替考生指紋發生問題,但后來監考老師依然放行,這其中無不是金錢在起作用。
廣西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周可達指出,內部的失守,是多么嚴謹的制度和多么先進的技術都無法規避的,總會有漏洞的存在。要想真正杜絕高考替考現象,從內部嚴厲打擊內鬼最為關鍵。
顯失公平背后的違法成本
高考替考帶來的不公平和負面影響顯而易見,但違法成本又有幾何?如何才能堵住高考替考這個“黑洞”?
教育部要求河南省教育行政部門,對相關考點考試情況進行視頻回訪調查,對相關考點考生試卷進行全面排查。同時,要求武漢有關高校積極配合公安機關對校內工作人員、在校學生進行調查。
教育部表示,一經查實,將對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統工作人員,一律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絕不姑息。同時,對偽造、變更身份證準考證以及其他證明材料,由他人代替或代替考生參加考試的,一律取消本科考試所有科目成績,并視情節輕重暫停其參加各種國家教育考試1-3年。對替考的在校大學生,將給予開除學籍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周可達認為,雖然每次高考替考都會對部分人員進行處理,但替考現象依然屢禁不止,除利益驅動外,跟違法成本低有很大關系。每次替考事件暴露后,對一些涉案的公職人員大多調離崗位了事,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加上巨大的金錢誘惑,讓很多人鋌而走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