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媒體報道,貴陽市中小學大規模推廣國學教育,將《貴陽市國學教育讀本》納入地方教材,并將國學內容納入升學考核內容中,同時,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國學培訓,而培訓方式,就是吟誦。
這樣的培訓有何種價值,國學與考試到底該是何種關系,值得我們深思?
【正方】
國學進升學考核益于學生人格培養
國學納入升學考核體系,既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又有助于夯實中華文化復興的社會基礎。
近日有消息說,貴陽市擬在全市幼兒和青少年系統適量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并準備將其納入升學考核體系。筆者認為,這是中國當代教育的重要創舉,既有利于培養孩子們的健全人格,又有助于夯實中華文化復興的社會基礎,需要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試點和推廣。
國學經典是往圣先賢千百年來生命、生存、生活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泉和中華民族精神命脈的載體,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價值。所以,國學大師章太炎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而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姚永樸說,“夫經之所言,乃人人之所固有,本于天理,愜于人情,歷代信仰,莫之敢易”。
的確,古代中國不僅以國學為精神信仰,且無論是官辦學校還是民間私塾,莫不以四書五經等經典為基本教學內容,繼而上則影響國家典章制度,下則滲透社會風俗習慣,使中國成為文化中國和經典中國。
當然,古代中國教育把四書五經等經典作為基本教學內容,也和自然科學尚不健全和發達有很大關系。及至近代,社會分工日益復雜,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學校教育內容也越分越細、越來越多,經典教育比重有所下降是客觀趨勢,不能違背。此一現象,不唯中國而然,歐美各國同樣如此,而且比中國出現得更早。
但是,降低經典教育比重不等于要取消經典教育。遺憾的是,民國肇建伊始,即頒布《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明令廢止小學讀經,并波及到中學和大學。自此而后,盡管不斷有人呼吁恢復學校國學經典教育,但始終沒有形成氣候,得到實施——這是中國百余年來“拼命往西走”和“激烈反傳統”的社會文化氛圍使然。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不在學校進行本國經典教育的大國。
無論如何,因為取消了經典教育,學生越來越缺少關于歷史傳統、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基本共識,進而導致全民性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同時,由于學校越來越偏重知識化、技能化、工具化教育,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培育和心靈完善,使不少學生成為美國哲學家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的人”,即只注重物質和外在生活、不注重精神和德性修養的人,進而導致倫理失范、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一系列社會惡果。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人已經走出“事事不如人”的歷史陰影,既找回了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也面臨著培養健全人格與完善心靈的重任。職是之故,民間讀經運動方興未艾,蓬勃發展。而教育部日前也發布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強調各級學校要加強國學經典教育,形成了官民同心協力共襄中華文化復興大業的良好勢頭。
貴陽市在中小學及幼兒園開展國學經典教育,尤其是將國學內容考試納入升學考核體系,很好地糾正了當下部分地區和學校只教學不考試的國學教育偏頗,誠為當代中國教育一大重要創舉,順應時代潮流,符合民心民意,值得贊賞和鼓勵。
當然,學校開展國學經典教育不能蜻蜓點水和凌亂無序。唯有將其作為一門“有之不必可、無之必不可”的必修課、考試課、學分課,并與學生升學、就業,乃至公務員等國家公職人員選拔考試掛起鉤來,才能為學生乃至全民學習國學經典建立健全正向的引導機制,進而實現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夯實中華文化復興社會基礎的國學教育目標。(慕朵生 作者系史學博士、旅美學者)
【反方】
國學進升學考核強化教育已有弊病
這種集體吟誦的方式,其實就是借用集體的力量與行政的力量,以吟誦來營造一種非理性的環境氛圍,這不利于教師問題意識培養的。
我在廣州做教師、校長培訓近20年,還沒有遇到過類似貴陽這樣的培訓方式。從培訓的效果看,一連四天的吟誦,數千人被要求一起跟著培訓老師搖頭晃腦,念念有詞,遠遠看去,以為是患了集體精神臆癥。究竟會有什么效果,可想而知。
對教師進行培訓,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訓練教師的思維方式,學會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因此,培訓首先是益智的。帶著問題來培訓,學會追問與反思,這是培訓的主要方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不反對培訓中有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是,即使有這方面的內容,也應該是運用我們的理性思考,以人性化的標準,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梳理的過程,而不是如此以吟誦的方式,完全非理性化的吟誦來無條件接受。可以說,這種集體吟誦的方式,其實就是借用集體的力量與行政的力量,以吟誦來營造一種非理性的環境氛圍,在這個過程中,這種單純的記憶與背誦被不斷強化,其實是不利于教師問題意識培養的。
中國基礎學校的教師,普遍缺乏問題意識,這已經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現象。教師如果缺乏問題意識,缺乏邏輯推理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也就會缺乏創意,缺乏推理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也只會強調背誦。事實上,應試教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說,中國并不存在什么國學,只能夠說,那是一種傳統文化。但凡學,都要從概念開始,都要利用概念的關系進行邏輯推理,形成系列概念,并且形成一個系統的學說。因此,在學的意義上,其實并不存在什么國界。比如,牛頓雖然是數百年前的英國科學家,但是,他的發明創造卻并不能說是“英學”,同樣,哲學家康德的學說不能夠說是“德學”,以此類推。那么,中國古人留下的一點文化遺產,怎么就可以稱為“國學”呢?凡學,都具有世界性、普遍性,并不僅僅為某一國所有。吟誦的東西,多為一些經典文獻或者文學藝術作品,可能包含了豐富的哲理,但是,并沒有成為系統的學問。
中國傳統文化遺產最大的缺憾就是邏輯不發達。因此,中國古人留下的文字雖然非常豐富,甚至堪稱卷帙浩繁,讀書人即使皓首窮經,也難盡其卷,但是,即使這樣,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沒有形成真正的學科。中國人發現勾股現象,即勾三股四弦五,只是一個幾何特例。但是,古希臘有畢達哥拉斯定律,那才是真正的邏輯推理證明。中國的科學家留下的多是筆記體的大雜燴,缺乏類似古希臘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證明體系,或者牛頓那樣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傳統文化的短板,嚴重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反思能力弱,缺乏說理的習慣與邏輯推理論證的能力。
作為長期培訓中小學教師、校長的師范大學教師,對中國中小學教師、校長群體缺乏問題意識、推理能力與創意的現狀,筆者深有感觸。如果該群體缺乏的東西不能夠有所彌補,有所提高,那么,在面對學生的時候,他們也難以給學生思維上的啟發。這也是中國的中小學教學方法普遍以灌輸填鴨為主,學習方式主要以背誦記憶為主,成績考核主要以記憶型考試為主的環境基礎。貴陽市將國學吟誦作為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并將其納入中小學升學考試的范疇,無疑是強化中國基礎教育中的已有弊病。那種數千人整齊劃一的搖頭晃腦式的吟誦有什么效果呢?也許只是多培養了幾個脫離生命,脫離生活,脫離生產實踐的冬烘先生式的老學究而已。(許錫良 作者系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副教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